首页 > > 78

美人西施這個人不存在? 故事和遺跡或為杜撰

2017-05-04
来源:人民網

  西施名列中國四大美人之首,如果說這個人不存在,想必會引起一片嘩然。然而,這是事實,翻遍史書,竟然找不到這個人物的確切事跡。難道她僅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西施的傳說

  春秋末年,我國長江下遊和錢塘江一帶有兩個勢不兩立的政權,北邊的叫吳,南邊的叫越。越國寧蘿山下若耶溪畔,有一位曠代絕世的美女,她就是西施。西施本姓施,叫夷光,因為住在西村,所以,人們稱她為西施。西施美到什么程度呢?據說,她到附近的山上去采樵,天上的大雁看到她忘了拍動翅膀,掉了下來;她到溪邊去浣紗,水中的遊魚羞得潛入水底。成語“沉魚落雁”就來自西施。

  西施一動一靜皆是美,就連那不輕不重的心痛病發作的時候,捧著心,皺著眉,垂著髻的模樣也有萬種風情。東村的施家女兒想學她的模樣,眉毛剛一皺起就嚇得街坊們關門閉戶。這又造就了中國語彙中一個最具諷刺意義的成語:東施效顰。顰,就是皺眉頭。

  關於西施的畫作

  話說吳越兩國間不斷發生戰爭,互有輸贏。前494年,吳越再戰於夫椒,越軍大敗,越王勾踐同他的五千殘部被困在會稽山上。要么投降,要么戰死,越王勾踐審時度勢,選擇了投降。他帶著妻子和大夫范蠡,穿著奴婢的衣服乖乖地到吳國當了人質。勾踐的專職是養馬,吳王夫差出行的時候,勾踐提著馬鞭,吆喝開道,盡力扮演著奴婢的角色。有一次,夫差病重,勾踐親自煎藥,並且親口品嘗夫差的糞便,祈福問安。兩年後,他終於騙得夫差的信任,重新回到祖國。

  勾踐回國後,發憤圖強,整天睡在硌人的木柴上,每次吃飯前都先嘗一下苦膽,然後大聲自問:“勾踐,你忘了會稽之恥了嗎?”在自強的同時,他還采納了范蠡和文種的建議,向吳王夫差實施了三十六計中最溫馨而又最惡毒的一計:美人計。范蠡在全國范圍內遍尋美女,西施被選中。經過三年的教習,越王才恭恭敬敬地將她送到吳國。

  在培訓的這段時間內,西施與范蠡產生了感情。范蠡在送西施去吳國的路上,心中十分矛盾,一路上唉聲歎氣。西施也是病怏怏的。幸好途中遇到一位白發老者,他諄諄教導兩位說:“國家事大,自己事小,複國重任寄托在你們身上。”說完還把手中的一籃又大又紅的李子送給他倆。二人聽了老者的話,頓時精神振奮,向老人行禮說:“老伯的話,千金難買,我們銘記不忘。”後人將這個地方稱為攜李。

  吳王夫差一見西施,果然神魂顛倒、寵愛異常,為求美人一笑不惜大興土木,把江山扔在了一邊。此時,越國卻在厲兵秣馬,伺機複仇。十年後,勾踐認為時機成熟,下令北伐。吳國被打得落花流水,夫差請和,勾踐不肯,夫差只好自殺。

  勾踐滅吳後令西施與他一起回越宮。還未起程,越王夫人趕來了,她怕勾踐立西施為後,誣說西施是亡國的狐狸精,密令大將秦澤給西施拴塊大石頭沉江。巧的是,秦澤的父親正是當初給西施和范蠡送李子的老漢。他假裝執行命令,暗中托老父把西施這位越國功臣藏了起來。

  再說勾踐,自滅吳後,他漸漸開始猜忌功臣。范蠡見勾踐只能同患難,不能共富貴,決定歸隱。臨行前去看望秦老漢,得知西施未死,喜出望外,於是攜同西施雲遊四海,浪跡天涯,最後定居在齊魯一帶,由於經商有方,成為巨富,人稱陶朱公。

  關於西施的結局,曆史上有許多種說法。上面這個頗為浪漫的說法出自《越絕書》以及明代的戲曲作家梁辰魚編成的《浣紗記》等著作。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吳越戰爭之後,西施回到了美麗的若耶溪畔,度過餘生。初唐詩人宋之問在《浣沙篇》寫道:

  一朝還舊都,靚妝尋若耶,鳥驚入松蘿,魚沉畏荷花。

  不過,此說在史書中找不到根據,應該只是後代文人的一個善良願望。

  另一種說法是:西施被沉水而死。《墨子》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比幹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死,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該書編寫於戰國時期,距西施生活的年代不遠,其中所舉的比幹、孟賁、吳起之死,均與史實相符,由此推斷,如果這個西施是我們所講的西施,那么西施被沉也是真的。另外,古本《吳越春秋》也說:“吳亡,西施被殺。”《吳越春秋逸篇》更詳細:“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而終。”“鴟夷”就是皮袋,按這種說法,西施是被裝在皮袋裏扔進江中而亡的,這與同時代的伍子胥是一個死法,伍子胥就是被裝在“鴟夷”裏投入了錢塘江中。根據民間傳說,千古奇觀“錢塘潮”就是由於伍子胥的怨怒形成的。

  分析以上三種說法,最後一種更符合曆史的必然。假如西施真有其人,也不過是一個天生麗質、在吳越政治鬥爭充當了工具的農家女子。滅吳後,“兔死狗烹”是情理之中的事。看一看范蠡出逃、文種被殺,就知端的。

  西施真的存在嗎?

  西施的傳說雖然在民間和各種野史中異彩紛呈,但是關於西施的有無,曆來就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

  反對者的理由是:

  其一,翻閱《史記·越世家》《國語·越語下》等正史,其中都記載了吳越兩次交戰,也都寫了勾踐失敗後到吳國為奴以及後來勾踐報仇雪恥之事,但都未提到西施。《史記》中還記載了范蠡的結局:勾踐複國後,范蠡“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終不反”;范蠡“浮海出齊……父子孜產……致資累巨萬”,天下稱“陶朱公”。但是,只字未提西施其人。《國語》《史記》離春秋時代較近,也未記錄為越國雪恥滅吳作出“卓越貢獻”的西施,可見傳說不是事實。

  西施與范蠡畫作

  其二,西施是古代美女的通稱,不是實指,在先秦諸子的著作中屢見。早於勾踐兩百年的《管子》中就說:“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

  其三,所有與西施有關的先秦典籍,都不曾提到“美人計”。到了東漢的《越絕書》中,西施才開始與吳越戰爭掛靠,書中說:“越乃飾美女西施、鄭旦,使大夫種(文種)獻之於吳王。”此後,西施作為吳越戰爭的曆史人物,開始出現於民間傳說。而《越絕書》是部連作者都不能確定的書,其內容多采傳聞異說,所以此書的資料不太可靠。

  其四,關於《越絕書》的作者,最常見的說法是東漢的袁康、吳平等人。與袁康同時代的趙曄在《吳越春秋》中,完善了《越絕書》中文種獻西施給吳王的故事,使施行美人計更加完整。後代人根據《越絕書》《吳越春秋》大加宣揚,給西施故事的流傳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另外,一些地方志如《吳地志》《姑蘇志》《會稽志》等,對西施傳說亦做了種種杜撰,更增添了西施這一古代美女存在的可信性。

  疑問出來了,如果離春秋時期較近的《國語》《史記》都沒有記載西施的故事,五百年後的袁康、趙曄又怎么可能知道這段曆史陳跡?

  其五,否認“西施美人計”者還認為,中國曆史上一到國家敗亡,就找出女子來當替罪羊,夏桀有妹喜,商紂有妲己,周幽有褒姒,不一而足。因此,吳越戰爭中的美人計,也不過是“女禍亡國論”的變種,是封建社會史學家和小說家的慣技,西施則是為這種觀念而特意杜撰的一個人物而已。

  唐代詩人羅隱在《西施》一絕中說得中肯: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綜合以上各種證據,一部分人認為西施實無其人,美人計也實無其事。

 關於西施的畫作

  還有一部分人相信西施是存在的,他們也有自己的理由:

  其一,《管子》一書,並非一時之作,也非一人之作,而是由後人不斷補充完成的,因此,用它來論證西施有無是不足為據的。而戰國時期的《墨子》《孟子》《莊子》都曾對西施的“美”交口稱譽,西漢初年賈誼的《新書》、劉向的《說苑》、劉安的《淮南子》更是言之鑿鑿。因此,西施確有其人,是不容置疑的。

  其二,施行“美人計”或者誤中“美人計”,都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因此,西施之事不見於史書,是因為吳、越兩國史家諱言。秉筆嚴謹的司馬遷因沒有正史所依,而未將其納入《史記》是不足為奇的。然而這富於傳奇色彩的人或事,必然在吳越地區廣為流傳。此事首先由籍貫吳越的作家袁康、趙曄分別披露,正是其存在的證據。

  其三,浙江紹興曾出土了兩面漢代制作的吳越人物畫像銅鏡,畫像內容、題款有吳王、伍子胥、越王、范蠡、越王和二女。畫中吳王怒視伍子胥,伍子胥則慷慨拔劍作欲自刎之態,越王與范蠡竊竊私語,暗自得意,那寬袖長裙、亭亭玉立、風姿綽約的二女,當然就是西施和一同進獻的美女鄭旦了。況且,為西施教習歌舞的土城山遺址尚在,供西施居住遊覽的姑蘇台、館娃宮、西施洞、玩月池等遺址尚存,由此認為確有西施其人其事。

  曆史爭論往往是因為有證據,卻又不是鐵證,所以在沒有更確鑿的證據前,公婆都有理。不過,根據以上的辯論,顯然,西施其人其事不存在的可信度更高,因為故事和遺跡都是可以杜撰的。然而,我們更願意曆史上確實存在過這樣一個絕世的、心系國家,卻也多情的美人。我們依然會為這樣一個美人的悲慘命運掬一抔淚。
 

[责任编辑:潘洁]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