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尋找見證回歸的那些故跡(一)再見港督府
真是“歸”心似箭,香港回歸一晃就二十年了,一切歷歷在目。
搞這次展覽,是件見笑的事。我的這批習作,不是什么嚴格意義的專業佳作,有些還打著日期或者時間的烙印。今天它們敢闖大雅之堂,價值在于,它們承載著一段歷史性的重大事件。香港在被半推半就、半借半占間,經歷了155的榮辱,“物”歸“正”主,“權”還“原”掌。
一九九七年,我從廈門得到了觀摩回歸的機會,帶著一個單反一個傻瓜機,搭著集美號輪船,欣然入港。我把主要精力,聚焦于英國人的撤退。我感覺,他們按著契約,卷著鋪蓋,開開心心地打回老家。盡管,回另外一個家的人們,五味雜陳。
【視頻】AP紀錄片:哀號吹走肥港督(1997年6月30日)
在港督府,風笛聲不但催落了肥彭的淚,或許也動了老天的心,米字旗落下一刻,雨若傾盆。在太古廣場,新任英相布萊爾與太太,一一握別圍觀送行的市民,童叟無欺,好像走的是他,而不是肥彭。在添馬艦英軍碼頭,艦兵艇手輕松與市民“傾解”,依依不舍;回歸后,放哨的解放軍阿兵哥一動不動,“接受”市民一次次犯界與自己合影,他們的長官一次次從大廈內出來,勸退熱心者。
慶幸有20年前這樣的記錄機會。在想,即便我能活到155歲,這樣的大歷史也撞不上一兩次。感恩有20年后這樣的展示機會。又想,在科技高速發達的今天,如果不是有人堅持,有人守舊,我今天也不可能實現平生的二展(第一次是1984年在川大)。
這批從膠卷負片轉換而來的照片,同樣經歷了一段悲欣交集的回歸。由于被譽為“收藏家”的家母收拾過細,這些片子一度失聯15年。到了2015年3月,它們才回歸“祖人”。然而,當發現它們時,“收藏家”早一年已經不辭而別。因為她的離去,才有了我們翻箱倒柜的勇氣。
沒有香港,就沒有深圳。我每次去香港,都說:我是來看秩序的。深圳必須以更若谷的虛懷,去向香港討教——
一是一劃,二是兩劃,三是三劃,四就要用畫的了……到三就喊懂了的,大多是高智商,而不是高情商的。
一體化很難、攜手很難,融合也很難,體制差異在那里擺著。彼此相惜吧,不要動不動就拿GDP去嚇唬人家。文化是無以量化的。
6月16日,我一環三地重游英人撤退的故跡,未曾想再次被大雨淋成落湯雞。但我視作這是老天對我的獎賞。
習作若讓你荷爾蒙錯亂,我提前給你賠不是。希望你本著一帶一路精神,攜我成長。滴水之恩,定以權相報。記住!
——以上這些文字,就當作我的“回歸記錄”攝影展的《前言》(6月23日在南山茶世家文化節上(詳戳本文左下角“閱讀原文”),7月1日在福建石獅日報社)。我懶又笨,也寫不出啥米藍鳥火花,大家湊合看吧。如有通假字,就當時考驗布展人的“地雷”,正找不到機會克扣他們啥米呢!
尋找見證回歸的那些故跡(二)冒雨重訪添馬艦、(三)轉悠太古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