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電影市場進入暑期檔以來,觀眾觀影熱情不高,票房表現持續低迷,眾多此前被寄予厚望的電影在市場表現方面均未達成預期。在這種情況之下,上周末(7月28日—7月30日)上映的《戰狼2》和《建軍大業》卻带熱市場,使得周五當天全國票房報收2.90億,其中兩部主旋律電影佔據91%的份額;這樣的熱度和趨勢在周六周日繼續,一舉打破此前頹勢,終于迎來自春節檔以後的第二個票房高潮。
事實上,主旋律電影带熱大盤的現象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2016年國慶檔,主旋律電影《湄公河行動》就通過口碑累積效應,带熱缺乏高質量大片的檔期,最終逆襲成為國慶檔票房冠軍。
近年來,主旋律電影發生了哪些變化?主旋律題材電影當下發展趨勢如何?接下來讓我們來一一審視:
一、主旋律電影的發展歷程
關于主旋律電影發展的粗略路徑,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曾經撰文說明,他認為,從1959開始,“獻禮片”就成為一種中國特色的電影創作類型。九十年代以後,獻禮片更被放大為“主旋律”概念,主要以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理性主義、集體主義為主題。
回顧中國電影市場化以前的主旋律電影,其中有兩類典型代表:
一類是以《開國大典》、《周恩來》為代表,主要表現歷史以及創造歷史的英雄人物,大多通過一種紀實和戲劇性相結合的方式,在文獻背景下講述歷史和人物的傳奇;一類是以《焦裕祿》、《孔繁森》為代表,通過表現主人公在艱難困境中的信念和品質,塑造當代社會榜樣。
而在電影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的趨勢下,主旋律電影在完成意識形態功能的同時,也加入了更具觀賞性、娛樂性的元素,最早的《離開雷鋒的日子》便是表現這種傾向的典型例子。其後的《沖出亞馬遜》、《我的1919》、《我的法蘭西歲月》等主旋律電影更是一直在往“更好看”的方向探索。
近年來,隨着“建國三部曲”系列、《智取威虎山》、《戰狼》、《湄公河行動》等一系列兼顧意識形態和商業價值電影的涌現,“主旋律”更是進入主流商業電影類型行列。這種變化是電影人不停探索的結果,更是時代發展的趨勢呈現。
二、主旋律題材電影的故事內容越來越多樣化
如上所述,在某一個時間段內,主旋律題材電影的故事主要建立在真實歷史事件和人物之上。而近年來,打破這一界限的應屬2014年上映的電影《智取威虎山》。
《智取威虎山》改編自曲波的小說《林海雪原》,講述的是解放軍一支驍勇善戰的小分隊與在東北山林盤踞多年的土匪斗志斗勇的故事。由于原著小說的這一段故事描寫精彩,人物個性魅力十足,曾被作為紅色題材,改編為多種藝術形式而流傳多年。
電影版《智取威虎山》由香港導演徐克執導,完全按照商業電影的敘事模式對原著小說進行改編,由當紅演員張涵予、林更新等飾演劇中解放軍角色,電影一經上映,便廣受好評,在票房和口碑方面贏得雙豐收。這部電影將愛國主義、革命情懷與商業元素和觀眾偏好進行了很好的結合,引發觀眾對主旋律電影久違的熱情。
《智取威虎山》的成功鼓勵電影人在主旋律的內容上進行更深的拓展,其中2014年的《戰狼》和2016年的《湄公河行動》成為在這方面成功的典范。
《湄公河行動》首先是一個當代故事,是根據湄公河“10·5事件”改編,慘案發生在2011年,電影拍攝于2016年,其間跨度只有五年。電影雖然是基于真實故事改編,但人物和事件本身卻不拘泥于真實,而是根據電影敘事原則,進行大量的個性化塑造。同《智取威虎山》一樣,《湄公河行動》也是備受好評,不僅如此,甚至在電影上映期間,掀起了一波關于愛國主義的討論。主旋律題材電影的社會價值在此積極展現。
比起《智取威虎山》和《湄公河行動》,《戰狼》則走得更遠。《戰狼》在類型上是不折不扣的動作戰爭片,表現的是我國當代特種部隊軍人的形象。故事完全虛構,主角冷鋒更是與好萊塢同類型電影主角有着共同的性格特質,同時,《戰狼》系列電影也带動了更大的觀影熱潮以及更廣的話題熱議。
在以上電影成功經驗的鼓勵之下,正在上映的《戰狼2》將故事的發生地放在了非洲,注重全球化視角、而九月末要上映的《空天獵》,則是少見的國際反恐題材;這類電影在題材內容上均進行着更廣的拓展。不難預料,這一趨勢還將持續下去,我們也將會在大銀幕上看到內容越來越豐富的主旋律題材電影。
三、主旋律題材電影的敘事越來越商業化
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電影,若想被廣泛傳播和認可,商業化、娛樂化是不可避免的,這是由電影本身的屬性決定的,主旋律題材電影自然也不例外。在這一點上,由廣電總局和中國電影集團公司主導的“建國三部曲”系列電影體現尤深。
“建國三部曲”系列電影的第一部《建國大業》、第二部《建党偉業》均采取去中心化敘事,人物和事件都是攤開往前走,這對于喜歡看戲劇沖突和典型人物的觀眾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這兩部電影雖然憑着全明星陣容在一時之間獲取熱議,但也受到了不少質疑。
到了“建國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建軍大業》,電影主創完全改變了思路,不僅請來了香港導演劉偉強執導,而且啟用大量的年輕演員,即使在前期備受質疑,也沒有動搖這種策略。電影上映之前,廣電總局副局長張宏森在朋友圈發長文,對這一策略進行詳細解讀,他表示希望《建軍大業》“輕裝上陣,卸載概念,以電影的生動靈性為手段”。而事實證明,《建軍大業》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做到了,跌宕起伏的敘事、個性鮮明的人物,使得電影吸引了更多的年輕人去觀看和了解那段真實的歷史。
從《智取威虎山》到《湄公河行動》,從《建軍大業》到《戰狼》系列,主旋律題材電影采取商業化敘事模式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相信在這種趨勢的带動之下,我們也將會在主旋律電影中看到越來越精彩的故事和人物。
以好萊塢和世界上其他電影發達地區為觀察對象,我們會發現,主旋律電影一直都是商業電影中的佼佼者。觀眾渴望看到國家歷史、民族英雄被生動展現,也渴望看到國家形象、英雄人物被用心抒寫,而我們的主旋律電影在這方面的探索還應繼續大步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