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監會近日要求各家銀行排查包括萬達、海航、安邦、復星、羅森內里等數家著名民企的授信及風險分析。事件令上述企業股份和債券一度大跌。有分析指,被排查民企近年在海外併購上表現進取,認為內地當局關注民企併購方向及其融資風險。香港商報記者林展鋒
綜合市場資料,內地民企海外併購風波的源頭,是6月中旬市場流傳的一封電郵。該電郵顯示中銀監於6月初向各大銀行發出緊急電話,要求銀行提供上述5家企業的境外投資借款情况及風險分析,并重點關注所涉及的併購貸款、內保外貸等跨境業務的風險情况。
事實上,早在年初,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於全國兩會記者會表示,中國支持企業「走出去」,但有部分企業的海外併購不符合中國對外投資產業的政策要求,例如體育、娛樂、俱樂部等,對中國沒有太大好處,有必要進行政策指導。兩個星期前,國家外匯管理局原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指,內地自去年起,企業國際投資錄得净流出,令國際收支基礎的順差大幅減少,短期資本外流亦直接冲擊中國的外匯儲備,因此政府必須進行調控,維護正常的外匯市場秩序。綜合兩者言論,可見當局關注企業併購方向及非理性海外併購。
針對娛樂體育產業海外併購
以大連萬達集團為例,翻查該集團近年的海外併購,不難發現其併購企業以娛樂體育為主,當中又以去年35億美元收購美國傳奇影業最為矚目。即使今年年初收購金球獎制作公司DCP計劃告吹,萬達依然是世界最大的電影院線運營商。除了雄霸影視界外,萬達更於2015年先后併購瑞士盈方體育傳媒、美國世界鐵人公司及收購西甲強隊馬德里體育會20%股權,一躍成為世界最大的體育公司。
同樣投資體育產業的,還有被排查的浙江羅森內里,該集團近年最大的收購就是以約61億元入股意大利褪色班霸AC米蘭。無獨有偶,央視在7月中旬點名批評早前入主意大利球隊國際米蘭的蘇寧投資海外足球。
經濟學家關焯照接受本報訪問時指,體育娛樂產業并非實體經濟,而且經營球隊只得微薄利潤,大多數球隊甚至年年蝕錢,「即使球隊年年拿冠軍都不能賺錢,因此當局會認為這些企業的併購只有炫耀用途,不值得花外匯儲備作這些沒經濟效益的投資」。
為高風險融資編織安全網
至於其餘被排查的民企,包括安邦系、海航系及復星系,雖然都將併購資金投放在實體經濟上,但當中涉及巨額資金,其中又以海航系斥資最多。單是去年,海航就分別斥資100億美元及65億美元,收購飛機租賃公司CITGroup及著名酒店集團希爾頓,兩年間更投得4幅本港啟德地皮,總值272億元。雖然集團在短時間內急速擴張,但其融資方法卻有一定風險。
關焯照表示,海航在內的某些民企會以「按上按」方式進行融資,對於這些海外併購較進取的企業,內地當局最關注就是其融資風險。所以他形容內地排查民企海外併購,是事先編織一張安全網,「有些民企幾乎每項可作融資的資產都作融資,短時間內當然可獲得大量資金,但萬一資金鏈出現問題,就會影響公司還債能力,以海航為例,如果他們手持的德意志股份股價大跌,就會被要求補倉,如果資金一時趕不上來,他們就有可能要變賣資產。」
堵塞資本外流漏洞
除了併購方向及融資風險外,交銀國際研究部主管洪灝接受本報訪問時指,近兩年有企業盲目斥巨資購買海外公司、球隊、酒店等,出價比市價高很多,同時這些收購并不具經濟效益,令資本大量流失,尤其內地去年外匯儲備下降近3200億美元,故內地需要填補資本外流的漏洞。
參考被排查民企的併購項目,除了上文提及的「按上按」外,他們另外一種融資方法就是「內保外貸」,即是以境內資產作擔保在境外貸款,例如去年年底以88.37億元投得首塊啟德住宅地的海航集團,有消息指其項目獲東亞、南商及創興3間銀行按地皮估值提供過渡期貸款,但項目所需的股本餘額,就是經「內保外貸」形式獲國內銀行提供,可見企業的海外併購間接令資本外流的情况出現。
民企海外併購料趨低調
對於銀監會要求各家銀行排查數家民企的成果,關焯照認為短期內已見成效,最重要是事件具有警示作用,日后其他企業進行海外併購時,都會考慮其投資動機以及融資風險。至於涉事的數家民企,他認為不論是內地銀行或海外銀行,都不會在事件平息前協助有關企業進行融資,故估計在完成原本的併購計劃后,涉事民企會暫時停止再進行海外併購,將精力放回原來業務,并會積極降低負債比率。
自事件傳出,萬達在7月10日將旗下酒店與文旅項目出售給融創及富力地產,總值632億元人民幣。萬達聲稱,這筆交易所得的新資金,要用來償還銀行貸款。萬達董事長王健林表示,這次三方合作就是響應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要求,更指「去槓桿、降負債不僅是國家政策,企業尤其是大企業更應該積極行動起來」。
種種迹象顯示民企開始積極減少負債風險。洪灝亦認同監管具成效,因人行日前公布中國7月外匯儲備為30807.2億美元,由年初至今已連升6個月,反映資本外流情况回穩,惟相信監管措施仍會持續一段長時間,但他強調內地并非反對「走出去」,而是反對非理性海外併購,因此估計未來併購會轉向低調。
【拆局解碼】投資球隊是盤燒錢生意
內地當局似乎對企業大灑金錢收購球隊大為不滿。的確,要以投資球隊來獲取豐厚利潤絕對是難過登天。就以浙江羅森內里收購的AC米蘭為例,這支老牌意甲球隊上季成績差強人意,今年為「重振家聲」,2個月間花近2億歐元(即約18.5億港元)來重整陣容。即使受惠電視轉播及門票收入水漲船高,去年意甲球隊總收入約56.7億歐元,平均每隊球隊分得2.8億歐元,但亦未能彌補平均每隊3億歐元的巨額支出。
不過,就算球隊奪得錦標,也不意味球隊有盈利能力,因為越強的球隊就需要更多球星來保持球隊實力,而球星的升值能力分分鐘比香港樓價更快。去夏英超勁旅曼聯以8900萬英鎊(折合約9億港元)破世界紀錄轉會費,羅致法籍中場球員普巴;但上個月,這個紀錄就已被巴西球星尼馬的2.2億歐元(折合約20億港元)轉會費打破。因此,說經營球隊是燒錢的生意亦不為過,難怪內地當局關注有關收購。林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