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网訊】記者萬家成報道:康文署昨日公布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涵蓋共20個項目,以便政府在分配資源、采取保護措施時訂立次序,保護本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具有高文化價值和急需保存的項目。
代表作名錄項目包括南音、宗族春秋二祭、香港天后誕、中秋節薄扶林舞火龍、正一道教儀式傳統、食盆菜、港式奶茶制作技藝、紮作技藝、香港中式長衫和裙褂制作技藝、戲棚搭建技藝。
至於早前被列入更高門檻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的10個本地項目,也自動納入名錄,分別為粵劇、涼茶、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游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中秋節大坑舞火龍、古琴藝術(斲琴技藝)、全真道堂科儀音樂、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黃大仙信俗。
民政事務局轄下的華人慈善基金將推出試驗計劃,撥款資助在社區層面推廣非遺項目的活動,詳情稍后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