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十八大以來党和國家事業的歷史性變革與歷史性成就

2017-08-2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鄧純東

  党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党中央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科學把握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的發展大勢,順應實踐要求和人民願望,縱覽全局、開拓創新,推出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五年來,党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立足于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待,着眼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勝利實現,通過實施“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與五大發展理念等一系列新思路、新戰略、新舉措,使党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使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党的十八大以來中央為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規划的宏偉藍圖和戰略布局的一部分,是我們党團結带領全國各族人民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前進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工作方向和奮斗目標。為了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和宏大歷史性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一定要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2015年,党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新發展理念,旨在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激活發展活力,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各方面保障。

  五年來,在發展思想和新發展理念的指導與引領下,党带領全國各族人民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要求,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准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堅定不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了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重大成就: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加大;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不斷脫貧,貧困縣數量不斷減少,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明顯得到解決或改善;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突出問題得到解決,進入到發展的新階段。在2017年7月26日至27日舉行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党全國各族人民發出了為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而奮斗的動員令。在中央的領導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了決勝階段的良好開局,相信2020年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一定會如期實現,我們党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一定會實現。

  全面深化改革:朝着縱深多點方向深入推進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党中央將“全面深化改革”作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一不斷深入推進;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前後召開37次會議,審議通過300多份有關全面深化改革的文件;將全面深化改革作為一個重大議題,在党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就為什麼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樣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專門做了深入、系統的研究與探討,特別是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全面深化改革做出全面部署;同時站在時代高度,對改革進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論思考,將中國共產党對改革理論的系統探索推向了新的高度。

  五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党中央紮實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的崭新局面:主要領域“四梁八柱”的改革主體框架基本形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邁出實質性步伐;簡政放權的“自我革命”取得實質性進展,“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2013年以來,共有600多項行政審批等事項被取消和下放,減少行政審批事項1/3的改革目標提前完成,非行政許可審批被徹底終結;放管結合,服務不斷優化,政府與市場互補關系得到進一步協調;“五證合一、一照一碼”的商事制度改革、“雙隨機、一公開”的市場監管體制改革、負面清單管理的外商投資監管體制改革普遍推行,公開化、規范化、透明化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央企薪酬制度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價格機制改革等重要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向縱深推進,財稅金融、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領域的改革穩步開展,國防和軍隊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國家發展的新動力體系正在形成。十八大以來,党中央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宣傳工作,巩固了全党全社會思想上的團結統一。正是在党中央的領導下,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朝着縱深多點方向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党和國家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全面依法治國:顯著增強党的領導及治國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顯著增強了我們党運用法律手段領導和治理國家的能力。党的十八大提出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方針,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2014 年召開的党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依法治國作出了深刻闡述,這是党的全會第一次以依法治國為核心專題進行探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六大任務、180 多項具體措施,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行了深入闡述和系統部署。

  五年來,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總目標,一系列重大舉措密集出台,取得了豐碩成果。在科學立法方面,十八大以來,共制定或修改法律48部、行政法規42部、地方性法規2926部、規章3162部,修訂法律57部、行政法規130部,啟動編纂民法典,頒布和出台了民法總則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規;在嚴格執法方面,法治政府建設穩步推進,結合“放管服”改革,省市縣三級政府部門權力和責任清單基本落實,政府法律顧問制度普遍建立,法治政府的考核評價體系正在形成,地方政府依法行政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執法體制改革路徑清晰、落實有力;司法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司法公正進一步彰顯,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司法責任制改革穩步落實,司法職權配置進一步優化,巡回法庭、跨區域檢察院成效顯著,司法管理更加嚴格規范,人財物統一管理更加明確,廢止了勞教制度,實行了立案登記制,執法司法規范化建設進一步加強;全面守法建設不斷深化落實,憲法日、憲法宣誓制度建立並落實,誠信獎懲機制不斷完善,社會矛盾調解機制更加普遍化、規范化,法治力量進一步彰顯,法治觀念進一步深入人心。依法治國的全面推進與落實,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進一步納入法治化軌道,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制度保障。

  全面從嚴治党:夯實党的執政和群眾基礎

  中國共產党的領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證。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党中央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党,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緊密結合,標本兼治、從嚴從細,堅定了信念、純潔了党性,形成了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巩固了党的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為党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證。

  十八大以來,党中央連續開展党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從作風建設突破,淨化政治生態、規范政治生活、嚴明党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党風政風明顯好轉;党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關于新形勢下党內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則》和《中國共產党党內監督條例》,為進一步全面從嚴治党、深入推進党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供了行動指南;党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常抓不懈,堅持反腐敗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十八大以來中紀委派駐紀檢組實現了對中央一級党和國家機關派駐監督全覆蓋,中央巡視完成了對中央及地方國有骨干企業、金融單位和中管高校的巡視全覆蓋。十八大以來的全面從嚴治党,增強了各級組織管党治党主體責任,落實了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全面加強了党的紀律建設,有效遏制了腐敗勢頭的蔓延,党內政治生活呈現新的氣象,人民群眾給予了很高評價。全面從嚴治党永遠在路上,要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始終擁有堅強的領導核心。

  党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党中央團結带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使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使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並不斷開辟發展新境界,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為党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並制定新的更高層次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戰略打下了堅實基礎。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党委書記、院長,研究員)

[責任編輯:蔚然]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