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李秀恒
美國總統特朗普訪華,創紀錄的2535億美元經貿合約,令全世界瞠目。
2014年3月,習近平主席趁中法建交50周年訪問法國期間,中法簽署了180億歐元(約210億美元)經貿合約;2014年10月,習近平主席訪英期間,兩國簽署了400億英鎊(約528億美元)生意合約;今年7月,習近平訪德,中德簽署了228億美元的合同,購買140架空中巴士飛機。這三張單加起來,合共966億美元,也只及今次中美大單的四成。還有一個數據值得參考,現時中美貿易總額年達6500億美元,而今在習、特兩位國家領導人的見證下,兩國一次過簽下相當於全年總額四成的經合協議,可謂超級大手筆。
特朗普訪華之日,剛巧是他當選美國總統一周年。特朗普在競選時說了不少狠話,包括批評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聲稱要向中國商品徵收45%關稅等,令人擔心如他當選,會否掀起中美貿易戰,甚至會否墮入「修昔底德陷阱」。當時,筆者曾撰文認為毋須過慮,皆因國際政治風風雨雨,沒有永遠的朋友或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現今中美雙邊的年貿易額比上世紀七十年代中美建交時的超過300倍,如果合作順利的話,據預測,未來10年,中美貿易可能再翻一倍,有望超過1萬億美元。若兩國打起貿易戰,必然是兩敗俱傷,特朗普是生意人,這算盤打不打得響,他心知肚明。
貿易逆差 責不在華
况且,美中之間的貿易逆差,絕非中國單方面造成,主要是很多中方想投資的項目或進口的美國貨(特別是高科技產品),美方都不放行所致。看特朗普在北京強調「不怪責中國」,但不能不怪責「前任美國政府」,顯然是他終於弄清楚了原因。細看這次簽署的世紀大單,當會發覺有些涉及能源投資項目和高新技術產品,以前美方是對華限制的,現一對華開放,貿易逆差即可減逾千億美元,就是那麼簡單。
「經貿合作是中美關系的穩定器和壓艙石。」習主席這句話確是一語中的。中美關系一直以來斗而不破,能夠在風浪中不翻船,經貿互利確實是重要的「壓艙石」。不過,要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系長期保持經貿合作,并非一兩張大單便可奏效,必須要建立一個平等互利的規則,才能行穩致遠。事實上,中美兩國自2008年開始,已就「中美雙邊投資協定」(簡稱中美BIT)展開談判,便是想建立這個規則,目的是放寬彼此市場准入限制,讓美國企業可以進入中國更多尚未開放的市場,而中國企業也可收購和投資美國的一些高科技企業和項目,吸納更多先進技術,以達到各取所需,互惠互利。
BIT談判料將重啟
中美BIT談判,由於涉及到很多复雜的考量,先后經過20多輪會議,歷時超過9年,仍未達成協議,崎嶇過程與中國當年申請加入WTO不遑多讓。去年3月底,習近平主席訪美晤奧巴馬時,曾表示中方願同美方共同努力,爭取早日達成「中美雙邊投資協定」,加速了這個協定的談判進程,促成了多項共識,只欠雙方交換的「負面清單」未能互相接受。中方本來期望這個協定可於去年9月杭州舉行G20峰會時拍板,惜未竟全功。之后,美國大選,特朗普上台,中美BIT談判便擱置下來。
相信不少人都有一個感覺,特朗普對奧巴馬很多政策都不滿,例如他一上任,即簽令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簡稱TPP),使這個由美國一手促成的經貿聯盟頓失重心,難以為繼;他亦不管國內有多少反對聲音,執意把奧巴馬的醫改計劃拉倒。但他對中美BIT卻沒抗拒,且於今年6月由美國財政部長放風,透露美方有意重啟中美BIT談判。筆者預料,重啟談判將為期不遠,事緣特朗普今次訪華,親身感受到中國現今的實力和活力,誰更需要「中美雙邊投資協定」來保障本國利益和發展經濟,他心中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