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篇创作于十几年前的长文《卖米》刷屏朋友圈。不少人为文章质朴的语言、真实的情感潸然泪下,也为作者坎坷而精彩的短暂人生感到惋惜。2004年6月,文学杂志《当代》刊发了这篇署名为“飞花”的纪实长文,而彼时年仅24岁的作者张培祥,已不幸患病去世。
生活的艰辛,折射出的是人的力量。这篇曾获得北京大学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的作文,以纪实的口吻讲述作者和母亲担着大米去赶集的故事,字里行间,展现出为了生存所历经的艰辛。正如《当代》编辑手记评价的那样:面对现实的苦难,这个年纪轻轻的作者,态度是朴实的、从容的,甚至是面带微笑的,平淡中有一种只有经典的现实主义才有的力量。
十多年后,朴实无华的文字,借助互联网传播再次走红,根源在于文章流露的情感击中了每一个人内心的最柔软处。
不因贫困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哪怕是疾病和死亡也从容面对,张培祥让人肃然起敬。出生于湖南山村,曾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后来以优异成绩考上北大,不幸身患白血病英年早逝,在一篇篇回忆文章中,依稀能够拼凑出这个北大才女走过的24年人生轨迹。
时至今日,我们或许已经无法想象这个年轻生命经历了多少生活的坎坷和病痛的折磨,但是依然能够看到她在逆境中奋力拼搏的身影。白天打工补贴家用晚上学习,参与策划湖南卫视《新青年》栏目,创作和译著达百万字之多。她短暂的人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用自己的努力绽放了绚丽的青春。
越是泥泞的路,越是能够留下足迹,从张培祥身上能够读懂的是奋斗的意义。对于我们来说,家庭出身无法选择,人生机遇也不可预测,但是在面对困难时,是选择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还是选择在逆境中奋起、做生命的主人,其权利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坚持,成就不同的人生。
上个世纪的农村,贫困是普遍的困苦。如今,贫困的记忆逐渐远去,温饱早已不是问题,当下的年轻人可能无法体会从贫困中走来的张培祥经历了怎样的苦难,但是那一份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依然能够体会。
前段时间,一首“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小诗唱出了乡村教师和留守儿童的心声,外卖小哥夺得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让不少人被他的执着打动。这些之所以在线上线下产生共鸣,就在于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对人生出彩的渴望。当下,无数学子在为高考而奋斗,在创新创业的大潮中奋力前行,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挥洒汗水,为的也是追求青春的多彩,迎来梦想花开的时刻。
时代不同,奋斗是相同的。物质的极大充裕,让我们不再为吃不饱饭而发愁;教育的普及,让贫困孩子避免辍学的遭遇。今天,我们拥有的物质条件相比较张培祥来说,已经优越许多。然而不可否认,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艰辛,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当我们抱怨工作不称心、抱怨社会不公平的时候,不妨也扪心自问,是不是有着像张培祥那样的努力付出,是不是有那样的坚定执着。在为飞花早逝惋惜的同时,也要审视自己,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才是青春应有的姿态。
时代发展的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之间并非一一对应,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有困难、挫折乃至不期而遇的天灾人祸,这些偶然让人生更为多变、曲折。当不幸降临到自己身上,保持一份乐观去坦然面对,以奋斗开辟出一条柳暗花明的道路,这是年轻人之所以有活力的原因。
当然,这也是走向出彩人生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