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 > 文化東方

古人怎樣過端午節?

2018-06-19
來源:團結網

  

 

  端午節到了,你是否感受到了一些節日氣氛:街上開始有賣香囊的、賣粽子的、賣艾草的;有的小孩手腕和腳腕上還出現了五彩線繩;另外,你的同事或朋友可能打算趁着端午節假期,去外地看看“划龍舟”比賽。所有這些,是我們現在過端午的一些習俗。那麼,古人是怎樣過端午的?

  端午節時正值五月初五的仲夏,天氣濕熱,毒蟲侵襲,瘟瘴之氣始作,人體很容易生病,所以,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氣,端午節的各種活動,都以避邪、辟兵、禳毒、驅鬼魅為目的。

  

 

  據《梁書·宗測傳》記載,南齊人宗測,每年在五月初五日出門采摘人形艾草,制成艾絨,用來治病。此外,古人還以艾草、菖蒲或榕枝,用紅紙配上蒜頭、石榴花等植物花朵,編織成人形或劍型的“艾人”、“蒲劍”,插于門楣或懸于廳堂之上,以防蚊蟲叮咬,並祈禱消除毒災。

  香囊是古人在端午節必做的一件事,香囊內有艾草、菖蒲等香草,還有朱砂、雄黃等物,再包以絲布,配上五色絲線而制作成。

  

 

  另外,古人在端午節還有喝雄黃酒的習俗。雄黃酒是由菖蒲和雄黃等物泡制而成的,雖然古人明知雄黃有毒,但他們認為喝了雄黃酒可以驅妖避邪,這是“以毒攻毒”。在戲曲《白蛇傳》中,白素貞就是喝了雄黃酒而現出了原形,吓死了許仙。

  

 

  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早在春秋時期就已流行,主要用于南方祭祀水神。那時的粽子叫作“角黍”,是用菰葉將黍米包裹成角狀,投入水中祭祀水神用的祭品。在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投江殉國後,“角黍”則逐漸成為祭祀屈原的代表物之一。後來“角黍”才逐漸發展成為用蘆葦葉包裹糯米制作我國端午節食品——粽子。但端午吃粽子成為全國性風俗則是在西晉,記錄于周處撰的《風土記》中,當時煮粽子是“以菰葉裹黏米,以栗、棗灰汁煮之”。在東晉時,人們愛食用添加了中藥的“益智粽”。在唐代,粽子用米最為講究,粽子已成為白瑩如玉、形狀多樣美食。宋朝時,粽子的花色品種更加豐富,形狀和內餡都有了很多創新,還出現了“蜜餞粽”。到了明、清時期,粽子則成了寓意吉祥的佳品,讀書人吃棗粽,諧音為“早中”,吃包成細長如毛筆的粽子,諧音為“必中”。

  古人最初的端午節賽龍舟或源于吳越人祭龍的“龍子節”,有祈龍降雨的意思。後來又有了“斗龍舟以祛瘴癘”的意思。接着,古人又賦予賽龍舟更多的意義,如懷念屈原、紀念伍子胥、越王勾踐和曹娥等人的意義。

  其實,有宗教和娛樂性質的“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後來,古人“賽龍舟”的活動就漸漸轉化為一項大眾性的娛樂活動。到了宋代,端午節賽龍舟更為流行。到了清代,端午節“賽龍舟”已經十分廣泛,在乾隆年間(1736年),台灣甚至也開始舉行“龍舟競渡”比賽。

  在古代,五月被稱為“惡月”“凶月”“毒月”。從我們現代人看來,這些都是封建糟粕,應當去除,但古人卻深信不疑。還有,古人有“五月躲五”的習俗。古人以五月初五為“九毒日之首”,民間有“躲端午”的習俗,即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

  來源 團結報團結網

[責任編輯:程向明]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