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刘振江、凌嘉勤、任宪邦及麦萃才一同讨论“明日大屿”计划。
【香港商報网訊】記者戴合聲報道:《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願景,包括在交椅洲和喜靈洲一帶,分階段填海1700公頃,建造人工島。前規劃署長凌嘉勤表示,政府應盡快就填海計劃展開全面的可行性研究,以客觀事實為基礎,交代填海面積、成本及對環境影響等,減少無謂爭拗。
劉振江:填海千二公頃屬最低要求
凌嘉勤出席《城市論壇》表示,拓展土地要雙管齊下,填海及收回棕地都應該做,他又指2年前發表《香港2030+》研究,已提出本港未來欠地1200公頃,估計近年政府繼續有研究,並按社會需要,將填海面積增至1700公頃。他認為,現階段政府應盡快進行全面研究並諮詢公眾,令社會有基礎去討論。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員劉振江認為,近年市民對生活要求愈來愈高,填海1200公頃已是最低要求。他又指,東大嶼填海1700公頃,將會成為香港最大新市鎮,較新界3個新市鎮加起來還要大,再加上棕地,認為足夠未來30年使用。
麥萃才:成本可用十多年攤分
劉振江估計,人工島有400萬平方米商業樓面,賣地已可抵銷填海成本,加上人工島的規劃定位是香港第3個商業中心,未必適合在新界新市鎮興建。劉振江又指,若「明日大嶼」計劃造價最終達1.2萬億元,相信政府可以透過每年平均達1000億元的賣地收益應付。他又指,透過「理順」方式發展新界和「明日大嶼」無排他性,需要同時進行。
對於被指填海成本過高,浸大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麥萃才表示,即使填海項目成本逾萬億元,亦可分10多年支付,有如分期付款,他又指填海項目是否值得投資,「不單看荷包有多少錢,還要視乎項目帶來多少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