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网訊】最新一期出版的經濟導報卷首語重點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前景進行了分析,文章說,在2017年的全國「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國家戰略正式提出。2017年的7月1日,在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見證下,國家發展改革委與粵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簽署了《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這標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邁出實質一步。從此,粵港澳大灣區越來越受到整個國際社會的關注和重視。
如何看待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發展前景?其發展潛力到底有多大?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剖析:
一是目前粵港澳大灣區與世界其他成熟灣區相比人均差距仍然較大。較之其他幾個國際級灣區,粵港澳大灣區人均GDP水準最低,只有2萬美元多一點,而其他幾個著名灣區人均GDP已經達到到了五六萬多美元。與此同時,粵港澳大灣區的第三產產業相對薄弱,GDP比重最低,只有60%左右,而其他幾個國際灣區服務產業則比較發達,GDP比重多在八九成左右。由於粵港澳大灣區正處於高速發展過程之中,2017年的經濟增長速度超過7%,發展速度是其他幾個灣區的數倍,因此,從發展的角度來看,粵港澳大灣區人均發展水準趕上其他國際灣區的水準只待時日,這意味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潛力巨大,後勁不可限量。
二是在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戰略正式提出之前,9+2個城市的發展各自為政,分工不明確,互聯互通進展緩慢,協同效益不彰。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統籌規劃的落實,這一地區的協同發展效應將充分挖掘出來。由於粵港澳大灣區與其他國際灣區相比有自己諸多獨特的優勢,因此大灣區11個城市在國家戰略的統一規劃和統籌之下,只要有效地解決了交通互聯互通,以及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動,同時,各城市之間實現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分工協作,大家擰成一股繩,就能夠為做大做強大灣區創造越來越好的軟、硬件條件,從而能夠確保整個粵港澳大灣區能夠保持高效運轉,在高質量發展軌道上實現長期中高速發展。
三是目前中國經濟正處全面轉型的關鍵階段。由於粵港澳大灣區一直處於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改革開放成果十分豐碩,無論在經濟規模、產業門類、技術水準、創新能力等各個方面,都積累了雄厚的實力和經驗,因此,粵港澳大灣區勢必在國家新一輪改革開放和國家大發展中扮演重要引領角色。
四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正面臨多重疊加發展機遇。首先,大灣區本身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橫空出世已經是一個重大發展機遇,在「一帶一路」倡議不斷推進和落實的背景之下,整個大灣區發展又疊加了「一帶一路」重大機遇。憑藉自身區位優勢、產業優勢、制度優勢、市場優勢、創新優勢、人才優勢、金融優勢和製造優勢,粵港澳大灣區能夠有效地藉助「一帶一路」通道將自己與世界聯得更加緊密,同時,也將引領整個廣東企產業乃至中國企產業全面走向世界,開拓新市場,尋求新空間,從而,形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新興市場要素集聚與輻射中心,讓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世界級經濟中心。
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進程中,粵港澳大灣區將扮演旗手角色,發揮特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