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我在立法會衛生事務委員會動議將全港18間中醫教研中心納入公營醫療體系,並增加恒常資助,為中醫師及實習生提供薪級表,此沒有約束力的議案在沒有反對下獲得通過。政府於12月作出正面回應,過去只看到政府支持中醫發展「有姿勢」,未來相信會「有實際」。
先談中醫教研中心,過去由醫管局、非政府機構及本地大學以三方夥伴協作模式營運,肩負看病、教學及研究等功能,每年服務120萬人次,卻只分得醫管局財政資源中的0.01%(約1億元)。羊毛出自羊身上,市民須每次繳付120元的診金(連至少兩劑中藥),遠高於普通科門診的收費。而同樣須於大學就讀六年的中醫學士畢業生,起薪點卻只有約2萬港元,即西醫的三分之一,實難吸引及留住人才。
門診資助額將達至60萬個
中心將於2020年轉型為地區中醫診所,除原有職能外,亦會提供60萬個中醫門診資助配額,資助範圍包括每次診金,以及現時需要自費的針灸和推拿服務。此舉既能普及中醫服務,亦能惠及普羅大眾。另外,政府亦會提供恒常撥款,以改善各級中醫師的薪酬和加強培訓。
額外收費將下調至120元
再談中西醫協作,醫學實證確認,中醫藥能與西方醫學相輔相成,協助長期病患者提升抵抗力、紓緩治療過程中的不適,協助戒煙,治療癌症或痛症等。自2014年起,醫管局於轄下7間醫院為4個病種的病人提供協作治療的住院服務,惟病人需額外繳付每日200元的費用。未來,政府將增加資助,額外收費將下調至120元,以減輕病患的經濟負擔,增加他們參與協作的誘因。醫管局亦計劃擴大協作的病種及涵蓋範圍,為中醫醫院培養具住院及臨床經驗的人才。
資助令中醫醫院變平民化
最後就是集住院、日間醫療、門診及社區服務於一身的中醫醫院,該院預算於2024年底落成,設約400張病床,為市民提供純中醫服務和以中醫為主的中西醫協作服務。我過去反覆向政府反映,若該院僅靠非政府機構獨力營運,欠缺政府實質支持,高昂的營運成本恐轉嫁到市民身上,令醫院服務變成奢侈品。政府在考慮各方意見後,最終決定為該院提供經常性開支,以資助其門診、住院、培訓及科研工作,亦容許該院按市場需要開發其他中醫服務。
該院將結合香港的醫療系統,以達致服務共創、病人流轉、知識流轉及人才流轉,並設臨床試驗和研究中心,進行國際認可的臨床科研,以實證建立中醫藥的國際形象,帶領香港的中醫服務、教育培訓、創新和科研的發展。
重視中醫藥對公眾健康作用
我對政府就中醫教研中心、中西醫協作及中醫醫院的轉變感到滿意但並不滿足,滿意不僅是政府對中醫藥的投入較過去「闊綽」,有助提升服務,更重要是政府開始重視中醫藥對公眾健康的作用。中醫藥並不是「有好過無」,公營醫療機構現時採取重病先治的輪候方式,市民往往小毛病等到真病,小病延至大病,此方式不但增加治療成本,亦降低病患的痊癒機會。中醫藥卻能為市民把守健康的第一關,做到「治未病」的效果。
然而,醫療服務是「勞力密集」的行業,依靠知識、技術和經驗豐富的醫務人員,以上服務的提升勢必增加對中醫師的需求。可惜現時政府尚未為中醫師及實習生提供薪級表,令薪酬難以反映中醫師的資歷,導致中醫藥業難以吸引及挽留人才。
立法會議員 陳恒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