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3

《从地球到月球》激发人类仰望星空

2019-02-14
来源:环球时报

  春节档期上映的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掀起一股太空热潮,原本生僻难懂的“刚体洛希极限”“引力弹弓”等科学概念引起了大众的兴趣及广泛讨论,很多科学界人士笑称“此片堪称最好的天文科普”。其实,由此带来的科普热潮不容小视,在近现代史上,科幻作品曾推动了一轮又一轮的太空探索热潮。

  跨时代的《从地球到月球》

  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被称作“科幻小说之父”,他第一部描述太空探索的作品《从地球到月球》于1865年出版,其中讲述了一群武器爱好者搭乘超级炮弹前往月球探险的故事。在那个人类才刚开始窥探太空的时代,凡尔纳根据当时的科学知识对太空和月球环境进行了大胆推断,认真地描述了这颗炮弹的太空飞行轨道,还预言了太空中存在的失重和寒冷。这些基于当时科学认知的合理预测和充满想象的大胆构思,让《从地球到月球》在全球迅速走红。

  由于《从地球到月球》没有提到搭乘超级炮弹的三名航天员最终结局,关心他们命运的全球读者纷纷给凡尔纳写信。在读者的“逼迫”下,凡尔纳后来又发表续集《环绕月球》,讲述航天员观测月球的面貌,最后返回地球坠入太平洋,被一艘美国军舰救起的经历。

  在百年后的当代人看来,凡尔纳在科幻小说中的预言精准得让人吃惊。例如《从地球到月球》中的空心超级炮弹与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阿波罗”号登月指令舱的大小几乎相等,同样包括吸附二氧化碳、补充氧气的装置。小说里的这颗炮弹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市附近发射,距离后来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很近。后来“阿波罗”飞船航天员返回地球时,也是降落在海里,由美国军舰救起。为什么凡尔纳科幻小说中的场景会同百年后的太空探索活动如此相似呢?

  原因很简单,除了凡尔纳惊人的科学推断外,从“火箭之父”冯·布劳恩到“太空第一人”加加林,后来的各国航天大拿们大都承认,他们深受《从地球到月球》等科幻小说的影响。凡尔纳掀起的这股热潮开启了人类对太空的向往,正如“阿波罗8号”指令长弗兰克·博尔曼评论的那样:“事实上,凡尔纳是太空时代的先驱之一。”美国天文学家爱德文·哈勃年轻时被凡尔纳的小说吸引,尤其是《从地球到月球》和《海底两万里》,以至于哈勃放弃了父亲为他准备的法律职业道路,转而追求科学研究。1978年苏联“礼炮六号”绕地球运行时,航天员格列奇科回传了一条信息庆祝凡尔纳150岁生日,他称赞说:“所有航天员都拜读过他的书,因为凡尔纳是一个梦想家、一个预见太空飞行的人,我认为这次飞行也是凡尔纳预测到的。”

  太空探索验证作品科学性

  现代航天学和火箭理论的奠基人、俄国/苏联科学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同样是“凡尔纳迷”。他后来回忆说,自己的第一颗太空飞行思想种子是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播下的。他于1903年发表的经典论文《利用喷气装置探索宇宙空间》,就是从《从地球到月球》得到启发。齐奥尔科夫斯基在凡尔纳的创意上更进一步,提出利用多级火箭开发太空的系统科学理论,被誉为“航天之父”。他同时也是一名杰出的科幻作家,在他的科幻小说《在地球之外》中论证了太空移民的想法,提出人造重力旋转装置的规划,还设想了提供氧气和食品的密封生态循环系统。而此时距离人类首次进入太空,还有数十年之遥。

  苏联成立后,对科技领域的投入很大,1925年,苏联组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学院。列宁等苏联领导人十分推崇科学想象力,列宁曾专门去听齐奥尔科夫斯基关于宇宙问题的讲座。在崇尚科学的大背景下,苏联迎来了科幻小说创作高潮,《探路者》《冒险世界》这样的科幻杂志层出不穷,催生了苏联航天领域后来的大步前进。

  亚历山大·别利亚耶夫被称为“俄国的凡尔纳”,跟当时世界上其他早期科幻作家一样,他的科幻启蒙读物是凡尔纳的作品。与凡尔纳类似,别利亚耶夫的科幻小说很注意技术细节,他在创作《跃入苍穹》前学习了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宇宙航行理论,在写作过程中,他还直接写信给齐奥尔科夫斯基求教,确定小说的技术细节。《跃入苍穹》讲述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后,一批贵族、工厂老板、地主和主教觉得生活在地球上没有出路,于是乘上工程师设计的宇宙飞船逃往金星,企图在金星上开辟资本家乐园的故事。这本书详细描述了火箭、太空生活和天文现象,尽管我们现在知道金星上没有生命,但别利亚耶夫根据生命规律,利用奇特的想象力为读者呈现了神奇的外星世界,对于人类未来寻找太阳系外智慧生命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科幻电影激发太空探索

  二战结束后,美国科幻小说界进入全面职业化,美国成了全球科幻中心。艾萨克·阿西莫夫可以说是20世纪西方最知名的科幻作家,他的“基地”系列和“机器人”系列奠定了他在美国科幻界的地位。“基地”系列故事发生在遥远的未来,那时银河帝国疆域辽阔,2500万颗行星上有人居住,银河帝国首都的人口超过400亿,每天仅仅提供食品的飞船就有几万艘,来回穿梭于周围20个农业世界。在阿西莫夫笔下,人们看到了未来1万年乃至10万年的世界。

  进入20世纪60年代,随着影视业蓬勃发展,科幻小说逐渐与电影结合。上世纪70年代,这种结合产生了丰硕的果实,一改早年科幻电影充斥着巨型蚂蚁、水怪之类的怪兽片色彩。根据科幻小说家亚瑟·克拉克作品改编的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于1968年上映,这部电影被誉为“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时值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竭力为“阿波罗”登月计划寻求民众支持,NASA专门派出专家为该片提供技术支持,在历史上第一次将太空飞船、空间站、星际旅行等前所未见的事物和情景真切地展示在公众面前——毕竟在影片上映之前,人类航天员还没有离开过近地轨道。更让人惊叹的是,电影中展示的大部分科技成果,从航天飞机、人工智能到平板电脑,竟然在后来的几十年中陆续成真,有人惊叹《2001太空漫游》简直是对人类太空科技发展的预告信。

  1977年开始上映的《星球大战》系列电影更在美国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电影中的先进航天器、新式武器和其他各种奇异装备激发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欲望,与此相应的是,美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取得一系列太空探索成就,比如1969年美国航天员成功登月、1975年“海盗”号探测器在火星表面软着陆。

  1977年,NASA相继发射“旅行者二号”和“旅行者一号”太空探测器后,不少人担心发射这种探测器会暴露地球位置,引来外星人入侵。在质疑声中,阿西莫夫出版了《地球以外的文明世界》一书,呼吁人类继续进行太空探索。他在书中称,银河系现存的具有技术文明的星球大约53万颗,那些在自己星球上好不容易摆脱过度暴力的文明深知和平的来之不易,外星智慧物种在太空探索中不会轻易忘掉过去的一切。在阿西莫夫等人的释疑和鼓励下,人类对太空的探索非但没有停滞下来,反而在不断发展。

[责任编辑:肖靜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