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
香港面對各方各面的供不應求難題,房屋如是,醫生如是,停車場亦如是。日前,深水埗擬建全港首個智能停車場,便為一個地盡其用,突破傳統框框來大幅增加供應的創舉。的確,引入智能系統等創新科技,相關供給側改革誠為香港紓緩供求矛盾的一大出路。
智能停車場有何突破?關鍵在一硬一軟的創科技術,分別即全自動化泊車系統,以及圓軸垂直升降機械裝置,好省卻人手駕車必須的通道。所以,比較傳統停車場設計,智能停車場更能善用空間;就似深水埗的選址,容量便從100個車位倍增至200個。對於地少車多的香港而言,這無疑是重大供給側改革。
創科應用須更「本地化」
近年,大量創科新事物湧現,惟由於多屬舶來品,故不少跟本港環境衝突,尤其沒有紓緩到供不應求矛盾,反進一步令求過於供的問題惡化。例如掛着「共享汽車」旗號的,根本就非「共享」閒置資源,而只會令道路上車輛增多;又如所謂「共享住宿」,則其實是將住宅改作旅館用,並非透過「共享」房屋資源來解決市民居住需要。可以說,凡此種種,均令本港供求矛盾加劇激化。
所以,為更好切合香港狀況,創科發展誠須做到本地化,不宜盲目將海外一套全盤搬來;當中,由本地研發創科程式及產品,特別是由政府帶頭推動本地科研,便為此中最佳辦法。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上任後的首份施政報告,已提出要循八大方向加強創科發展,除了增加研究資源、匯聚科技人才等等,還包括檢視現行法例及法規,從而拆牆鬆綁,以及由政府帶頭改變採購方法,即是加入創科為相關要求。事實上,單計政府本身的「創科化」,一如上文提到的智能停車場,在發展智慧城市方面香港便大有發展空間了。
就以交通為例,如何紓緩道路、甚而公共交通工具的供不應求問題?最基本的,自然是大力推動車輛電子繳費服務,從而將屬於供給側的系統升級,至少在所有公營隧道裏使用;這裏所指,並非停車拍八達通的層次,而是在無須停車的前提下已能靠感應器繳費。畢竟,新加坡早已使用類似系統,強制所有車輛安裝成本約1000港元的車載單元(IU),當車輛駛過電子道路收費系統(ERP)的門架便會自動徵費;試問在星洲成功經驗面前,香港有何理據落於人後?當現時一般私家車每年牌費都要六七千元,司機們概無理據反對一次性地加裝IU。
相關創科技術,還可用於「動態定價(Dynamic Pricing)」,即由AI自行計算費用,於不同時間按照供求關係來釐訂收費。毫無疑問,交予一個完全客觀、純粹追求道路使用效率的AI來定價,肯定比任何所謂人為定價模式,更易贏得公眾支持。這套系統固可適用於隧道費之上,另外新公布的中區電子道路收費計劃亦然,司機並可透過程式實時得悉最新收費及車流狀況;其中,由政府與各界共議制訂上下限收費水平,則可避免AI不合情理地過度徵費。
在收費方面,除交通外,其餘一切的政府收費,以及繳稅、租場、甚至遞交申請表格等,亦應一併在供給側加入創科技術。每次申請居屋、綠置居時,均見大批市民依然人手填表及交表,相關場面早就為人詬病;公平地講,當局確有提供電子表格,惟這在公眾間並不普及,到底是有關方面不得不正視的。另外,早前康文署揭發有人用假證件租場兼炒場,也凸顯「康體通」的科技含量及防偽把關存在改進空間。至於預訂演唱會門票之類的「黃牛」及認證問題,難道也複雜困難得無法透過創科更好處理?
上述所涉的供求理順,效益不單在於令市民更方便、令社會運作更順暢,還可確保所有供應都為滿足真正需求,堵塞任何不應存在的牟利空間;而且,這對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包括更好善用人手、以至騰空接待處、辦公室等作其他用途,於紓緩勞動力不足及土地供應緊張方面也裨益不小。
創科的供給側改革,不得不談的當然還有醫療方面。眾所周知,本港醫療負荷日益嚴峻,最大源頭乃在人口老化,許多慢性疾病便要求長時間的醫療監控。對此,透過創科和物聯網(IoT)的技術,讓病者自行在家(或社區設施)量血壓、量血糖等等,數據則自動送到AI監測病情以至調整藥物;相關自動化操作,無疑可大大減輕未來醫生工作負擔。事實上,交由AI輔助醫生診症,例如分析X光片、掃描報告等,找出病變就較一般人眼「快而準」。
政府加碼帶頭「創科化」
怎樣透過創科供給側改革來解決經濟民生所需?特別是針對紓緩供不應求問題?各方各面的例子可謂不勝枚舉。香港縱然信奉市場原則,基本交由市場主導,但毋庸置疑,許多不同的公共服務,在「本地化」的前提下皆可率先由政府帶領推動「創科化」。
目前,政府誠已着力促進創科應用,例如明年便料可以電子申請公屋、居屋,金管局日前並終於發出首批虛擬銀行牌照。不過,當局誠應進一步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碼促進方成;相信全港市民都希望相關工作快馬加鞭,而政府本身相信亦急欲見證香港創科得以飛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