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昆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公布後,工作重點轉向落實要把發展藍圖細化為施工圖。早前中聯辦又舉辦了多場的宣講會,向本港各界宣傳解讀兩會精神,藉此進一步推動大灣區建設工作向前。王志民主任在會見本港六大商會代表的講話尤為值得注意。
大灣區機遇多
王主任概括地講述了國家發展帶來的五大新機遇,並呼籲本港工商界積極參與其中,既可助推國家發展,又可取得回報。新機遇的來源有:經濟及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科創能力提高、深化改革開放、加強綠色發展和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等五大項。新機遇帶來新需求,從而可開拓全新的業務新天地,無論是在新的技術、設備、人才、資金、商業模式、管理方法及產業結構等多方面,都將有新的格局形成。產業升級帶來全新的設備及營運模式,配套的人才、管理及資金需要亦有分別,科創能力提升同樣如此。當前中國經濟的三項升級趨勢尤其值得注意:一是生產數字化、自動化及機器換人等帶來的產能及效率提升,二是5G建網帶動的新一輪生活及生產大變革,三是IT及其他高新科技帶來的新技術周期啟動。當中商機無限,限制的只是業者的想像力;許多之前不可能的事物已漸變可能,只等開發。
加強改革開放帶來的商機同樣多。中國過去40年改革開放所產生的經濟奇令全球矚目,新一輪基於供給側改革及「一帶一路」建設的改革開放將釋出更多潛力,在高起點上可創出更大奇。何況這將配合上述的新一輪大發展實現,在良性互動下威力更大,相得益彰。中國產業的迅速發展,將通過「一帶一路」推動全球產能的新一輪重組及重新布局,而這將比過去沿海出口加工基地發展所帶來的更為震撼。至於綠色發展在中國更屬非常初步階段,空間及潛力自然十分巨大,也正是新興行業及創業者的天堂。能及早進入市場及選好切入點者,其回報將很豐碩。
國家發展動能巨大,商機無限,香港自有近水樓台先得月之毗鄰紅利,這早已為40年來的兩地交往實踐證明。在新機遇下,香港可得的紅利必然更豐厚,何況還多了一條新橋樑連通香港與內地發展。這就是大灣區建設,在國家發展提供的美好大環境中,多了一個更美好或「香港友善」(Hong Kong Friendly)的小環境,令香港更易於參與國家大發展。大灣區本身便已潛力驚人,單從規模看到2030年GDP便可追上英國,到2035年建成時更可望追上德國。
世上沒有免費午餐
不少評論把大灣區與矽谷相比,確是值得探討的議題,可從對比中尋找進步之路。大灣區規模大於矽谷,建立穗深港澳創科走廊又可集合各方力量分工合作,發展基礎良佳。創業創新的氛團及文化亦已形成,可說是複製了矽谷精神,人才資金(尤其風投)的匯聚已成氣候,創新及成果商業化能力強已有證明。且相比矽谷,大灣區還有幾項優勢:一、背靠超大規模的市場及人才資金供給,乃全球獨有。二、坐擁珠三角地區全球罕有的產業集群(約300個而各具特色)和供應鏈基地。這既可成為創科開發的巨大市場以需求帶動開發,又有利於成品開發及商業化:產業門類齊全,可就近供給各種工藝、零部件及器材。難怪德國工商協會也要在深圳成立創科中心,利便德國中小企及創業人士到來進行開發經營活動。三、政府與市場結合,不斷優化提升了功能互補效益。目前當局正針對大灣區源頭創新及基礎研究相對薄弱的短板,設立新院校,建設新重點實驗室及大型科研裝置。
除相對矽谷優勢外,相對不足之處如人員質素等也正努力改善。今後這裏將不只是中國的創科基地,也是世界的,香港的高度國際化優勢正好派上用場。
另一方面,新機遇雖多,卻不表示香港可坐享其成,不能掌握的機遇是空的,但要掌握必須努力及有遠見、氣魄,切記世上沒有免費午餐。希望本港六大商會能起到帶頭作用,一面引領社會,另一面督促政府,為參與建設大灣區及國家發展多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