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3

锋利之笔 忠厚之文——亦说斋《书林漫草》读后感

2019-05-10
来源:香港商报网
 
  以鋒利之筆,寫忠厚之文;以鈍拙之筆,寫尖銳之文。——張季鸞
 
  吾師鄒炯文先生「亦說齋書學文選」之第二部《書林漫草》日前由故宮出版社出版,毫翰開新,書壇之盛事也!
 
  該文選首部《亦說齋書法題跋墨蹟選》,2014年亦由故宮出版社刊行。該社宗旨,向以藝術水準高、學術品味好、文澱深為標準。師之兩部近作,均納入故宮社《中國書法經緯叢論》叢書系列中,能入編者巨眼且力推兩部學術著作者,全國僅三人。師作煌煌,得列其中,我等與有榮焉!
 
  先生乃深圳土著,斯地久負「文化沙漠」之名。如其所言,深圳建市前無書家,特區之初少書家,好手輩出乃後來之事……其間數十載,蓽路藍縷以啟山林者,作為深圳書協創會元老,先生自是功不可沒。先生本理科出身,後以教書為業,向視書法為「士大夫之餘事」,因此「無做書家之志,遑論做書論家」,唯「私衷摯愛,不離不棄」而已。其書法理論,更是原起於被動,久之定而成勢,最終演變為責任。然世間之事,往往成之於有心無意之間。先生畢生濡染翰墨古籍,其間所思所想,發而為文,積而成帙,歲月如斯,不覺已煌煌可觀也。兩部「亦說齋」文選,不僅是一己書學理念之反映,更可道盡一地書法艱難輝煌之曲史,「為深圳書法存史也」。
 
  先生自謂其書論「實無發明,更無創造」,然其思接千載以上,雖不欲新而新意自出。相較於時時入耳的歷史虛無之說、割斷傳統的「銳意求新」之舉,先生對書學傳統的重視,其忠厚之性情,求是之精神,不能不令人折服。傳統與創新之間的關係,只能是「接着說」,絕非「重起頭」,如其所言,「應以繼承傳統文脈、書脈為先,則創新發展自生」。縱觀千年書史,創新之途,捨此無二。而另起爐灶的所謂創新,如非出於畏難之心,即是自欺欺人之舉。縱觀《書林漫草》不難發現,先生數十年來對守成與創制的見解,可謂「夫子之道一以貫之」。如此忠厚之論,不惟為深圳書界注入清流,廣之於整個新時期中國書壇,其辨偽祛俗、建規立制之努力,更是令人感佩。正如學者陳永正先生所讚言——「但指中天一輪月,雲散清光忽照人!」
 
  當今書壇,苦浮誇狂躁之風久矣。在先生看來,由於「主體精神」缺失,不少書者視書法為純技術操作,視筆墨技巧和形式安排為一切,為寫而寫,為字而字,甚而至於肢解文字、糊塗亂寫,不待水到渠成,一味嘩眾取寵,此種急功近利,必將由「裝醜」而「真醜」,最終落到「無情、無意、無味,無筆、無神、無氣」。放眼當下,眾多所謂「書家」所自詡的創新之舉,所標榜的逸筆草草、荒率狂放,無不一一應證了先生多年前的預判--徒然搶眼、不能留人。反觀先生此書,其以「主體精神」立論而對當代書法所進行的批評,可謂一語中的。古人云:形上為道,形下為器。捨道而求器,如同捨本逐末,輕者,一己之身止步於堂奧之外,甚者則欺其世、盜其名,敗壞一時風氣。此種風氣,其引梁披雲先生所言曰:「書勢好,書風不好。」並認為其病且深,非下針藥不可。而先生所開出的救弊之方,以筆者理解即是欲修其道,必先正其心。如夫子所言: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古人有云:言為心聲,書為心畫。心不正,筆何以正,書何以正?離開先生所說的「主體精神」,離開融注入筆端的性情和審美理想,則毫端之妙,絕不足以支撐書法之美。「五分讀書,三分寫字,二分別類可矣!」先生每以此言教誨徒輩,其良苦用心,正在於斯。
 
  初睹此書,折服於先生知識之淵博,忽焉有「市列珠璣,戶盈羅綺」之歎。其於經史子集涉獵之廣,文獻典籍之融會貫通,自非朝夕之功可得而為之。而漢字書法上下數千年,乃中華文化載體和文明表徵,若觀瞻無經典,識見無正源,徒負勇氣和義憤,萬不敢、亦不能放膽立言而指斥流俗。
 
  又讀此書,則有「夜來一笑寒燈下,始是金丹換骨時」的豁然通達。筆者之與書法,數十年練之,數十年思之,然亦數十年惑之。過眼不少帖學書論,迷茫於各種玄筆秘法,瞠乎於各類章法佈局,常感書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如今師作「知其要者,一言以終」,才知法度乃書藝之基,情性方是其魂,養得好心,陶得雅意,捨掉刻意與造作,以己意生法,令法意相彰,自然生動,則堪為真書家……
 
  再觀此書,始悟東坡先生「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之書道「化成”之義。誠如先生所言,以文化滋養書法,可見情調、見氣度、見意境。又曰:有潛質,有基礎,有大志之書法愛好者,應多讀書,讀古人書,是讀文史哲類古賢經典、讀古人詩詞。所謂「士大夫之餘事」,必先有士之情懷、士之抱負、士之操守,然後「餘事」可為也。放翁詩曰: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詩如此,書亦如此。
 
  丹青不知老將至,願先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之「漫草」,於當今書壇之躁氣、俗氣、嘩眾取寵氣、不學無術氣、粗略狂怪氣,將有所劻救。
 
  「濕火宅之乾焰,共拔迷途;朗愛水之昏波,同臻彼岸。」——祈願老師的書學著作如法雨慈雲,如佛法之化身千萬,開茲後學,普惠書林。
 
       文|連瑞靜
[责任编辑:蔚然]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