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遇到的种族歧视
其实在柏林偶尔会遇到种族歧视的问题。我在美国也生活过,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更具有包容性。尤其是纽约这样的地方,本身就集中了全世界最具冒险心的探险家,走在美国,你就感觉你生活在这里,没有人会问你你从哪里来。尤其是第一句话如果就问你这个问题,毫无疑问是具有冒犯性的。
在柏林,有次我在家旁边的越南素食餐厅吃饭,长桌子上就只有我和另一个中年男子。他忍不住好奇,问我是哪的人。我说中国,完了,这下子他来劲了,一个劲打听,中国是不是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中国的政府是什么样,人民是不是都读《资本论》……弄得我烦不胜烦。这样的人对你外表之下的性格毫不无兴趣,他们会给你贴很多标签,有一种对亚洲人的刻板印象,用一种很落伍很过时的定义来揣度你。于是我毫不客气地说我要吃饭了,不想聊天。他这才闭嘴。
我常在路上与一个满头银发穿着邋遢的老头相遇,遇的次数多了,我就会冲他笑一下,有次他停下来,问我:你从哪里来?我心想不妙,又是这个问题。我说中国。他疑惑地说,为什么今天他遇到一个亚洲女孩问她从哪来,对方很生气?我心想,那是因为你莫名其妙问别人问题,只为了满足你的好奇心。别人从哪里来关你屁事?你又不想跟人家交朋友,问这么多干什么?
在一种非常隐蔽但的确存在的大欧洲主体意识的环境下,有时候我也会因为省事而刻意表现得很有礼貌。为了符合白种人对亚洲人的心理预期,往往和陌生人碰面的时候,我会情不自禁露出微笑,其实这很假,我也根本不想笑。后来我决定不再这样,应该把更真实的自我表现出来,于是写了两首诗:
再次介绍我是谁
我不想再假装
不想再满足异国人
对一个亚洲女孩的心理预期
不想再主动露出微笑
主动打招呼“你好”
或“早安”
不想再温良恭俭让
我不想再穿得很好看很无害
我在中国做到过的
在这也能做到
回复
没出过国的
总以为在国外的生活很容易
“做自己就好啦”
他们说
你知道有多难吗
你自己是谁
你自己知道吗
总得面对种种定义
种种问题
你是你的肤色
你的发色
你的口音
你不是你的肤色
你的发色
你的口音
你得自己去证明
证明你在做自己
山本耀司曾经说过,“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在异国他乡生活过,有过对比,才会更深地思考“你从哪里来,你是谁”这样的问题。
也是因为在柏林生活了几年,我才更深地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还是要出自于对于问题的共识,对成长环境的共鸣,以及审美上面的共同点,光看外表的好看一点用没有。大部分外国人对中国人是没有兴趣的,他们对于中国的了解极其有限,中国当代文化的输出很少,有效的更少。在书店里我见过莫言的书,还有刘慈欣的,其他的则没有见过。对于大部分德国人而言,中国是个很陌生的国家,也许这辈子都不会去一次,也没有中国人对于老外的崇拜之情,他们看中国人很像大部分中国人看更小更弱的国家的国民。有些没有什么修养的人就会流露出不屑,会故意为难你。比如我的朋友就说过,她带孩子去一家意大利小餐厅吃饭,服务员故意不理她,直接她无法忍受把服务员叫过来,对方还依然表现得爱搭不理。
有次我手机坏了,去苹果商店去修。取手机的时候,有两名女员工接待我,一名是白人,一名是亚裔。其中那名白人女性非让我出示护照才能取手机。我当然没有随身带护照了,她说这是“规定”,必须执行,我给她看我其中带照片的证件,她说不行。我说以前我取过好几次手机,就在这里,根本没听说过这个规定。那天下着雨,我还推着婴儿车,非常狼狈,而她似乎对我的处境感到很好笑。身边的亚裔工作人员挺想为我说句话的,但是她没敢。我也很想叫她的领导出来,但我忍了。我又气又无奈,淋雨打道回府后一整天心情都很糟糕。第二天,我带着护照再来,换成另一个白人男性工作人员,我问他是否有需要看护照的规定,他说这个没关系,分情况。原来我是遇到“分别对待”了。当下我就决定,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我会毫不犹豫地叫她的领导出来。这位员工很快给我换了一个新的手机,态度非常好,与之前的那个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End -
春树专栏
春树,中国80后代表性诗人、作家,目前居于北京及柏林两地。她用独特的诗人之眼来观察和发现一个全新视角的柏林,与读者分享海外的生活创作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