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朗舊墟店舖。
早在四五十年前,往元朗南生圍遊玩,從市區乘車到元朗市中心,轉入谷亭街跨河進入西邊圍,途經些豆腐廠及橫街小巷、洪田村、山貝村即進入錦田河南岸,乘渡船跨河登陸南生圍。
元朗舊墟店舖。
到今日附近圍村變化不大,只是多了些新丁屋,當然亦有發展商興建新屋苑。從西鐵元朗站望西北出閘,即為南邊圍村、蔡屋村、東頭村、英龍圍、大圍村等傳統圍村。上述各圍村西鄰元朗區重要墟市,那便是元朗舊墟。於1864年一幅「廣東圖」中,顯示出元朗墟(即舊墟、目前元朗大馬路稱新墟)附近尚有東頭村、西邊圍及大橋村,元朗墟在3村之中。
舊墟新意。
據清嘉慶廿四年(公元1819年)編《新安縣志》及民國廿七年建的元朗大樹下天后古廟碑記印證,元朗市集初創於大橋墩稱圓塱墟。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錦田鄧文蔚考中進士,當上浙江龍游縣知縣,獲封地設墟,將原設大橋墩墟市遷到今之東頭村與南邊圍附近,即元朗舊墟,墟中有油街、長盛街、二帝廟及大王廟立其地,古老當舖晉源押即設大王廟鄰。晉源押為鄧族祖業,私人空間向來不開放。早在30年前筆者與掌故專家魯金及古蹟辦嚴瑞源通過聯繫得內進參觀,大廳為押奉物件與一般當舖相同,登二樓為儲物倉,藏品十分豐富,且有槍枝掛在牆上(1996年6月元朗區議會出版《元朗文物古蹟概覽》一書有圖文刊出)那當然為護衛而設(長火槍)。
舊墟地標晉源押。
廟宇眾多可證墟旺
與晉源押比鄰的大王廟,古色古香當然仍在運作,廟中碑記多刻,詳記有關廟發展及捐款名錄,商號有非本地,而是鄰近境外如寶安、深圳等。離開大王廟長巷直入即為二帝廟,香火鼎盛,可惜雜物四周堆滿,把碑刻也掩沒,即場未能讀碑知歷史(數十年前市政局出版三大冊《香港歷史碑銘》基本收錄全港歷史碑銘八成碑刻,可往圖書館查看)。復由二帝廟東往南邊圍,此南邊圍在七百多年前由鄧族建立,據說如與更多雜姓人同住即更為興旺,因而今南邊圍基本五姓同居(鄧、龍、葉、區及杜),後鄧族又把土地賣給戴姓,而姓杜者遷往八鄉,區姓隱沒。
南生圍山貝河放生者。
附近尚有英龍圍、水蕉老圍、大圍等,廟宇當天后觀音廟、村後大王廟。靜觀這元朗舊墟範圍及附近各種廟宇多神奉敬情況可想其地曾繁盛一時。目前神誕亦冷清,新一代無奉神意識,年輕者都外出工作,餘下老一輩真有心無力,但鄉里親情尚在,早晚也可見婦女往廟中敬神,每年一度元朗天后誕,鄉村亦派出儀仗隊往助興,而村中國術組仍然運作,獅龍齊舞是延續傳統最佳象徵。
作者介紹
陳溢晃,資深旅行家,1972年於港創辦「香山學社」及「正剛旅行隊」(業餘團隊),出版以香港中國地方史風俗為主題「旅行家」雜誌,歷年為各中心團體開辦香港歷史文化的考察課程,舉行公開旅行活動逾千回,報章專欄作者、主編及出版多本香港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