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策群力共解深層矛盾

2019-09-26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哲

  增土地供應,解住屋難題,供應何來?問題一直困擾香港。新世界發展昨帶來好消息,宣布將捐出300萬平方呎農地,供政府建屋或給社企興建社會房屋。發展商此番善舉,深值大家肯定,社會期望其發揮示範作用,鼓勵更多商界效法,亦希望各界群策群力,一齊理性務實、富建設性地解決香港種種深層問題。

  新世界發展的捐地措施,讓人眼前一亮。先釐清,300萬呎土地是什麼概念?──相當於1.5個維園面積,比單位總數近1.3萬伙的太古城還要大近三分之一,可見相關捐地規模何其之巨!根據地政總署最新收回土地特惠賠償率,甲區農地的基本定率為每呎1124元,依此計算相關地塊已值33.72億元;即使以四級制下最低的丁區打個三折,土地總值亦超過10億元。毫無疑問,今次捐地規模實在不容小覷。

  新世界發展執行副主席鄭志剛表明,希望外界不要誤會,一來所捐土地周圍集團再無土地,故不涉利益輸送或利益衝突,二來捐地亦跟政府擬引用《收回土地條例》無關,一切只因他們覺得這是應有社會責任。的確,條例被視為政府收回農地的尚方寶劍,但這卻不代表當局可肆意而為,使用時必須確立是基於「公共用途」及沒有替代方案。事實上,回歸以來政府共刊憲引用條例約170次,當中只有10餘次用來興建公屋或居屋,其餘主要是配合市建局或其前身土發公司的發展項目、興建排水渠和修復河道、以及興建學校、街市之類,說明坊間不宜過分誇大條例功能,更莫說可輕易收回規模多達300萬呎的土地。正如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報告所建議,政府實有需要引入公開、公平、透明的公私營合作機制,好像上一份施政報告所提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般。畢竟,相信無人會反對發展商捐地,尤其本港四大發展商所擁農地高逾1億平方呎,而較早前恒地和新地也曾捐地作青年宿舍等用途;不過,是否捐獻從來是自願性質,《基本法》及資本主義亦確立了私有財產權,所以建立一套公允的農地開發機制總比施壓逼人為佳。

  新一份施政報告下月出爐,不少人士紛紛在房屋議題上出謀獻策。團結基金昨便倡議10項房屋措施,包括以二五折全面重推租置計劃,及向公屋輪候冊家庭提供租金津貼等;經民聯前日提議,重建19條舊屋村以增加多一倍單位數量,等等。凡此種種,都是以理性、務實的建設性態度,去思考如何解決市民的住屋及置業需要。反過來,若將經濟及樓市拉倒「攬炒」,結果絕對「幫倒忙」──試問當失業率飆升、打工仔收入銳減,又如何改善供樓負擔比率?究竟訴諸「均貧」來實現財富再分配好,抑或在經濟欣欣向榮的基礎上廣建大廈更加利民利港?建設的力量肯定優於破壞的力量。

  林鄭月娥特首今晚將舉行首場「社區對話」,望大家能以建設性方式表達意見,讓政府逐一聆聽民間智慧與意見,毋使對話平台淪變鬥喊口號、鬥大鬥惡、以至只剩破壞的抗爭場合。只要全港各界群策群力,辦法總比困難多,相信香港的深層矛盾總可理順過來。

[责任编辑:肖靜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