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兆明
如果單單從結果上來看,建制派輸掉了區議會的選舉。這毫無疑問,必須正視。但如果看到這次創造了多項紀錄的選舉背後、投票給建制派的總人數,並不像最終議席的結果那樣慘,建制派就應該有底氣堅定地走下去。畢竟,還至少有一百多萬香港市民願意支持你。
民建聯主席李慧琼見記者時表示,今次選舉受到重大挫敗,向市民致歉,未來會認真檢討總結改善,做得更好,冀支持者不要灰心。這句話道出了關鍵:建制派應該把這次失敗當成一次教訓,深刻反思自身在日常工作中的不足。筆者認為,建制派尤其要解決好三方面的問題:
一是政治主張同改善民生的結合點。如果以讓「香港的明天會更好」為最大公約數,那麼如何避免「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拿出既有規劃,又有步驟,且可行的實施計劃,來改善民生,增強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是最要緊的。從得票數字看,不少建制候選人本屆得票數量雖然沒有下跌,但其增長數目遠較非建制陣營為低。未能吸引新增投票市民支持的首要原因,應該在於日常工作的質素和水準。在政治主張之下,究竟做了多少改善民生的工作?市民沒有獲得感,憑什麼認可你呢?一些「扎根」社區多年的建制區議員雖是資歷深厚,卻在區政工作上有待改善。其實區議員有多大熱誠服務社區,一般居民絕對有目共睹,更何況是滿腔熱血的年輕一代?
二是敢於監督和質疑政府各職能部門日常工作的不足。身為管治聯盟的重要一員,建制派既要善用所擁有的政治資源積極議政、為政府施政出謀獻策,同時也要善聽民意,將民情民意及時向政府反映,進行有效溝通,讓政府更好施政,市民需要的是真正為自己說話的明白人、代言人、治理人。
三是要加強與香港青年群體的主動溝通。在這一點上,有人認為建制派以「蛇齋餅粽」籠絡年老選民,卻很少看見採用怎樣的策略吸引年輕人。這既是一個缺陷,也是一個遺憾。建制派要用九零後、零零後群體能夠喜聞樂見的方式,既要傾聽,又要引導。
總之,正如林鄭月娥所說,特區政府尊重區議會選舉結果,「留意到坊間有很多分析和解讀,認為是反映市民對社會現狀及深層次問題的不滿。特區政府一定會虛心聆聽市民的意見,並認真反思。」建制派亦應如此。出發,要從懂得反思開始。向前看,朝前走,一切都可以重新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