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潘錫堂
日前在曼谷舉行的第3屆RCEP峰會宣布,除印度之外的15個經濟體完成《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談判,目標在2020年簽署,此協定涵蓋半數的全球人口及近40%的全球貿易總量,佔全球生產總額(GDP)的35%,為迄今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區。RCEP不久後即將簽署,對亞太區域多邊自由貿易體制的形成饒富意義,台灣實不能等閒視之。
台未參與其中
在《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後發先至,於2018年底生效後,由於RCEP有9國並非CPTPP的成員國,已經承受到CPTPP的衝擊,所以更積極推動RCEP談判。RCEP主要是整合東盟十國與中國、日本、韓國、印度及澳洲、新西蘭等,印度因擔憂市場開放對其國內產業衝擊過大而退出談判,RCEP也是全球人口最多的FTA,未來市場成長深具潛力。尤其是RCEP是首次聯結亞洲前兩大經濟體——中國與日本的FTA;且RCEP與CPTPP基本持開放立場,均有設計接受更多國家加入的規定,所以未來會形成RCEP與CPTPP互相競爭吸收新成員的情形。
目前無論是RCEP或CPTPP,台灣皆未參與其中,恐淪為亞太多邊自由貿易體制的法外之地。當初信誓旦旦要帶領台灣加入RCEP及CPTPP的蔡英文當局,「外長」吳釗燮已坦承,RCEP對台灣並不友善,未來參與機會不高,而CPTPP亦不得其門而入。
就擁有15個經濟體的RCEP而言,將是全球最大規模的經濟合作體,而台灣69%的出口對象在RCEP,這些具體數據說明了其重要性。然而,台灣經濟部門卻輕描淡寫說台灣70%出口都是零關稅,因此只有30%出口受到影響,充分體現蔡英文當局粉飾太平的心態。事實上,除了貨物貿易,RCEP還涉及服務業貿易、投資等各層面,對台灣的衝擊難以估計。因此,一旦RCEP正式啟動,對台灣經貿將構成嚴峻的挑戰,迫使受害最深的傳統產業為求生存而出走,直接影響廣大的基層勞工就業,進一步擴大台灣漸趨惡化的貧富差距。
新南向政策走不通
事實上,RCEP對台灣的衝擊有兩個層面,也揭露蔡當局新南向政策走不通的困境。第一,雖然台灣的通訊產品受到「資訊科技協定」(ITA)的優惠而零關稅,但其他產業難道就不重要?正如台灣的工總秘書長蔡練生所言,「如果這樣就夠了,為何還需要談RCEP?」第二,蔡當局不可低估RCEP對台灣民眾的心理衝擊,台灣的全球空間因兩岸對抗而大幅縮減,現在連區域經貿整合都無法參加,將使得島內產業面臨更多的挑戰,對經濟前景當然不會樂觀。
尤有進者,蔡當局雖拿着聯合國近期的報告,提及台灣是中美貿易戰的最大受益者,為自己的新南向政策及經濟政策辯護。假如此為事實,則蔡當局何須編列龐大預算來挽救島內旅遊業?又何須對東盟國家開放免簽優惠,以拉抬赴台旅遊人數?由此可見,蔡當局以敵視大陸為基礎的兩岸政策卻導致新南向政策的失敗。尤有甚者,因中美貿易戰回流台灣的產業,未來可能面對RCEP市場的關稅壓力,也因此波及對台灣的投資意願。而蔡英文當局積極推動的新南向政策原本就進展有限,現在更將寸步難行。
總之,RCEP的15個成員國已結束全部文本談判及實質上所有市場准入的談判,致力於2020年正式簽署協定。新的區域經濟整合與國際關稅貿易戰的重整正要展開,如此關鍵的時刻,台灣絕對不能閉鎖而成為區域經濟整合的孤兒,在全球新經濟運行中被「脫鏈」。對台灣而言,往昔3年多無論是雙邊的經貿合作協定或區域經濟整合,節節敗退,幾乎已自絕於全球體系之外,這將是台灣的最大危機之一。RCEP將大大衝擊台灣經貿,但蔡英文當局的反應卻是空前的冷漠、消極,只能以空泛的數據掩飾邊緣化困境所造成台灣整體發展的落後,而台灣民眾已成最大的受害者。殊不知,良好的兩岸關係不但是台灣接軌區域乃至全球經貿分工的必要橋樑,更是台灣維護全球參與空間與台海穩定的先決條件,否則惡化的兩岸關係將使台灣邊緣化宿命更難擺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