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活動的全體人士於該村遊樂場合照。
【香港商報訊】記者周駿報道:新界鄉村開設鄉村故事館方興未艾,繼10月「西貢滘西村故事館」開放後,11月3日,沙頭角舉行「梅子林故事館」啟動禮。始建於1661年的沙頭角梅子林村有着400年客家村史,惟香港邊界劃為禁區後,古村荒廢逾30年,近年在村代表努力復建下,恢復水電、種植果樹,更有多個團體和機構在復修後的老屋開設「梅子林故事館」,通過「天、地、人梅子林藝術活化計劃」,於館內展示客家衣食住行用品及生態工藝品,又於館外山坡上殘牆繪壁畫展現鄉村野生動植物,寓風情、藝術穿越郊野的人文時光隧道。當日活動吸引港九新界地區百多名市民參觀。舉辦方指,該項計劃實施共投入8萬元,其餘三分之二資金則由有心機構、團體贊助。
故事館老屋復修改建
梅子林首批復修的老屋,左三有人群老屋便是故事館。一排老屋前農田種植果樹。
黑色彩釉陶缽,市面上仍可見到,有食肆以此陶缽蒸豬肉。
11月初開放的「梅子林故事館」由該村老屋復修改建,甫入老屋客廳設為藝術展覽區,屋牆身掛有該村習俗簡介。該村因出產梅子而得名,後山上游建有水塘,用於村民日常生活及灌溉農田用。館內實用品則有客家涼帽及擺鐘,靠牆邊一條長條木桌上擺放眾多客家人日常用品,煤油燈亦是以往鄉村常見家用品,而在一堆瓷碗中有一款黑色彩釉陶缽,市面上仍可見到,記者曾於3年前造訪谷埔村時,在一間食肆見過店主以此陶缽蒸豬肉,其肉香撲鼻。記者遊走客家生活區、工作空間及閣樓,所見擺放的衣櫃、掛有蚊帳的木床及板間房。館內還舉辦生態導師及「生態工藝組」創作人吳良貴的作品,包括龍眼雞、大木林蜘蛛、竹節蟲及赤尾青竹等都是鄉村常見的。
館外壁畫 繪畫野生動植物
葉曉文向客人介紹她繪製的鳥類作品。
故事館外坡上殘牆繪製的壁畫是由壁畫藝術家葉曉文創作,她曾帶領區內學生、公眾人士及藝術愛好者參與創作,最終繪製一組梅子林所能見到野生動植物,包括鳥類、蝴蝶、海棠、果子狸及黃牛,壁畫展現梅子林獨特一面,而葉曉文為取材曾獨自居於民居,日夜觀察動植物,更見到滿天繁星景象,她自稱創作收穫匪淺。館外活動還有遊樂場上藝術家林嵐作品《一碗水端平》,選用眾多的彩線將中間瓷碗托起,而舉辦方也帶參觀者於該村後山參觀嘉道理農場於1954年為該村修建的水井,解決村民日常用水。當日舉辦方亦為四方客人準備客家地道茶粿、涼茶,還有自種南瓜煮成南瓜糖水,感受昔日客家村生活。
啟動禮開始前,沙頭角鄉事委員會副主席、梅子林村代表曾玉安與村民、眾嘉賓一起於村前伯公上香拜神,又於該村遊樂場舉行切金豬儀式,曾玉安表示,看到該村重新有了生氣,眼濕濕。他高興之餘帶領眾人參加故事館,再帶大家參觀他3歲時曾居住的老屋(與故事館一牆之隔),之後,又帶大家於出生時住的另間老屋,惟該泥築老屋早已塌落,牆窗依舊完好。
鄉郊活化村內推廣藝術
沙頭角文化生態協會主席李以強介紹,他早年從事廣告設計工作,幾十年前搬入沙頭角居住時,在旅行家公司工作又接觸並喜歡新界東北的鄉村文化、風景,「梅子林故事館」規劃實施共投入8萬元資金,其餘三分之二資金則由有心的團體、機構出資,而「梅子林故事館」是該會繼「沙頭角故事館」之後創建的第2個故事館,亦是新界東北地區第5個故事館(其他的有「鴨洲故事館」、「吉澳故事館」等)。
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永續坊副總監羅惠儀博士稱,由2013年開始,永續坊在荔枝窩進行鄉郊活化至今歷時7年了,現時又開展梅子林項目,而到2020年市民更可以見到不同藝術家、工匠甚至想創業的青年人可享受永續坊支持的項目在梅子林村中推廣,而鄉郊活化項目不限於荔枝窩、梅子林,今後還會在不同鄉村推廣藝術、科技研發及社區項目,例如八鄉、大江埔等鄉村。她重點介紹永續坊鄉郊永久發展項目大方針,首先是生態農業復耕,其二,將所有材料放在一起,有系統做一個永久教育發展。其三,社會共創,通過藝術家、工匠師同永續坊共同設計可同社區共融的項目。最後則是培育多些人才,令他們能夠將永久發展概念同鄉郊保育結合起來。
村民協作推動冀惠及鄰村
左起:吳良貴、范秤有、李以強、曾玉安、羅惠儀、葉曉文及曾偉業於遊樂場參加切金豬儀式後合影留念。
荔枝窩村代表曾偉業表示,梅子林故事館擴展當區活動內容,過往單靠荔枝窩單打獨挑,沒有多元化活動,難吸引市區人參觀、旅遊,但最為擔心是搞活動人手不足,青年人都在城裏搵食,偶而一次、兩次回村做義工可以,如果經常做義工又不可能,青年人搵食要緊。今次應邀參加活動的鄰村蛤塘村村代表范秤有表示,希望通過梅子林、荔枝窩鄉村活化延伸至該村,家有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吸引海外鄉僑返鄉居住。是次「梅子林藝術活化計劃」由沙頭角文化生態協會主辦、旅行家有限公司協辦、港大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永續坊支持。故事館開放時間為星期日及假日上午11時至下午3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