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紮作業聯會舉行紮作作品展示館及簡易大士王面譜製作工作坊啟用禮儀式,全體來賓合影留念。 記者 周駿攝
【香港商報网訊】記者周駿報道:香港傳統紮作技藝的起源,可追溯到開埠至19世紀末,現時的從業員不多,2017年紮作技藝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惟市民僅能於打醮、天后寶誕及盂蘭節等慶典上「走馬看花」觀賞紮作技藝金龍、醒獅、麒麟、花燈及花炮表演。12月8日,本港第一間紮作技藝展示館及簡易大士王面譜製作工作坊在新界古洞煙寮區舉行啟用禮。舉辦方香港紮作業聯會主席冒卓祺稱,投資逾20萬元的展示館集中展示紮作技藝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的30多個紮作品,讓市民可「零距離」感悟本港精湛的傳統紮作技藝,冀培養觀眾興趣,有更多人士投身紮作技藝之中。
東華三院大力支持
余志儉作品以獅子頭配上俗稱 「蘿蔔絲」 的羊毛,令舞動起來更加有動態。
駱貴平造貔貅,是可轉禍為祥的吉瑞之獸,通過紮、撲、寫、裝基本工序展現出來。
12月8日,香港紮作業聯會舉行紮作技藝展示館啟用禮及簡易大士王面譜製作工作坊正式開張。由東鐵上水站轉乘小巴約10分鐘車程便可到達古洞煙寮區1號,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代表、紮作行業代表等嘉賓均有出席活動。甫入展示館即迎面可見「鎮店之寶」——精美花炮,館內紮作作品亦見色彩繽紛。該會主席冒卓祺表示,投資逾20萬元的展示館得到東華三院的大力支持。展館分三個部分,以「過去紮作」、「現在紮作」及「將來紮作」陳列不同時期紮作代表。「過去紮作」有冒卓祺師傅關多、陳旺的紮作品、白雲造黑醒獅、駱貴平造貔貅及長洲師傅小麒麟等,現在紮作品中有他製作的北麒麟、獨角麒麟、大瑞麟、大士、客家麒麟和龍頭,紮作骨架模型將基本工序中的紮、撲表露無遺。
展示「將來」紮作
冒卓祺師傅陳旺的紮作品 「華光廟」 美輪美奐。
「將來紮作」展示紮作業後繼有人,為冒卓祺的學員紮作品,其中,學員余志儉、鄧傑麟分別紮作「佛山裝南獅」,均反映出紮作過程中需要用到紮、撲、寫、裝基本工序,然而,展現風格各有不同。余志儉介紹,其作品以金紅為主色,希望帶出喜慶的感覺;另外,獅子頭配上羊毛(俗稱蘿蔔絲),令到舞動起來更加有動態。鄧傑麟稱,源自「佛山裝」張飛獅子,以黑白灰為主色,加上一點粉紅色作點綴;另外,獅子頭頂位置畫上一隻福鼠,寓意「福壽康寧」。市民可以駐足仔細觀賞各類紮作作品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