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里的项羽和刘邦,要对照着读才有意思

2019-12-03
来源:凤凰网读书

   项羽出生于楚,曾自封为西楚霸王,但也仍是“王”而已,没有真正当天子建立一个王朝,不过司马迁却认为,如果认识不到项羽的功绩,就无从解释秦的灭亡。

  汉代在五行的轮替上直接接续秦代。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秦汉之间是没有其他力量的直接承继。司马迁不接受这样的看法。汉高祖在群雄崛起中并不是最强大的力量。更进一步,在“成一家之言”的历史看法上面,司马迁凸现的是,秦末大乱中,以汉高祖的能力与个性不足以让秦灭亡。如果没有项羽,或者项羽代表的这些历史因素与变化,不可能有汉高祖打下来的天下,所以《项羽本纪》绝对值得好好认知。而且,司马迁在写《项羽本纪》时,从行文、形式上都明白地提示后世读者,要把它与《高祖本纪》对照着读。

  01/ 出生

  《项羽本纪》开篇,太史公用三言两语就清楚地写出项羽的身份来历,以及他的特殊个性。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式。

  短短几句话交代了项羽的来历,他是楚国军事贵族之后。作为这样的贵族之后,又有军事的传统,那么项羽的个性是什么样的呢?

  他小的时候学写字,没有学成,去学剑,又不成。项羽父亲早逝,他跟着叔叔长大。项梁看到他那么没有耐心,非常生气,但项羽并没有因此就乖乖学了,他理直气壮地辩解说:写字顶多会写名字就好了,学剑顶多能与一人对斗,这不是他想要的,他想要“学万人敌”,即面对众人还能够打赢他们。项梁被这样的野心打动,就改教他兵法。听到学兵法,项羽非常高兴。但是司马迁在这里埋下一个伏笔—项羽仍然是一个没有耐心的人,“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即使自己说要学“万人敌”,但仍然是学一学皮毛就觉得够了。

  后来,项梁杀了人,就带着项羽避仇,到了南方的吴。项氏世世为楚将,很有名气,吴地有很多人来与他们结交。项梁便借此开始组织自己的势力,在吴中偷偷地“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项羽在这个过程中也体现了出色的组织能力。

项羽,《楚汉传奇》

  之后有一件非常精彩的事情。叔侄二人在吴中,刚好遇到秦始皇巡行天下。秦始皇最远到了东南方的会稽,由会稽渡长江之后,项梁带着项羽一起去看秦始皇的阵仗。看的时候,项羽忍不住自言自语地说:“彼可取而代也。”叔叔一听这个话,急忙把他的嘴给掩住,告诫他不要乱说,会害得全族被杀的。项羽身材很魁梧,“长八尺余,力能扛鼎”,他光是在那里一站,气势就让吴中的子弟佩服。可以看到,到了秦末大乱,也就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造成秦系统性崩坏的这个时机,项梁、项羽有自己原来传承的资源,再加上在吴中的努力,已经准备好参与进乱局当中了。

  那太史公用什么方式写高祖呢?《高祖本纪》开头是这样说的: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

  这几句话其实意义深远,因为它彰显了刘邦的出身是如何平凡。即便到后来当上皇帝,他的父母仍然没有留下名字,用今天的大白话来说就是,“父亲是刘先生,母亲是刘太太”,仅此而已。与他相比,项羽是楚国名将之后,祖父、叔叔全部是有名有姓的大人物。

  接下来太史公说: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这是一段神话,意思是说这个刘太太曾经在湖边遇到了神秘的力量。那个时候,打雷天阴,她的丈夫太公去看她,发现她身上盘着一条龙,紧接着刘太太就有了身孕,生下刘邦。所以,高祖刘邦的受孕是从神龙那里来的,而且他身上也显现出这种特殊性:“隆准而龙颜”,胡须非常漂亮,左腿上有七十二个黑子,其个性“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凡事不太计较)。

刘邦,《楚汉传奇》

  因为要写当朝的事情,司马迁前面不得不写一些固定的说法,来表现开国皇帝多么了不起:他不是一般人,与龙有关系,是神特别派下来的。司马迁并不吃这一套,接下来的内容就显现出刘邦非常世俗的一面:“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其实就是一个混混。

  刘邦后来当上亭长,与所有人都混得很熟。此外,他还“好酒及色”,到很多地方去喝酒,特别去两家酒店,但都是赊账,到年底欠了一大笔酒债。但是,用比较美化的方式来看,他虽然爱喝酒,经常欠酒账,但是人家仍然很看重他。两家酒店的老板娘发现,刘邦醉酒时身上常常有龙的影像,觉得他不是平常人,所以酒债到了年底付不出来,也就算了。

  接下来是一个很重要的对比。依照秦代的力役制度,亭长要经常到咸阳出差,所以刘邦也看到过秦始皇的行列。他感叹道:“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做人做到最过瘾的时候,就应该是这样。这绝对是司马迁的刻意安排,让读者知道这两人有一个共同之处,即他们都敢于梦想别人所不敢想的。看到秦始皇的行列时,绝大部分人是战栗、颤抖、恐惧、不知所措,感觉到自己如此渺小,但不管是项羽还是刘邦,看到秦始皇的时候并不觉得自己与这个人有绝然不可弥缝的差距。

  不过,两个人表现的方式不一样。刘邦是一种羡慕的方式:如果做人可以做到这样,那该有多好。这是他性格的一部分。项羽当然就是更霸道的方式:你做得到,凭什么我做不到,所以他的说法是“彼可取而代也”。

  至此,项羽、刘邦的出生、个性已经清楚地对照出来。这不光是一个开头,同时也是一个伏笔,我们会发现,两个人的出身与个性决定了他们一路上所做的很多的事情,及其结果。

  02/ 发家史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九月,会稽的太守殷通跑去找项梁说:“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这里又出现了“天”,司马迁是想说,这种局势不是任何人所能控制的。短短两个月,各地都有反秦的势力,而且迅速形成气候,所有人都是趁着天时而起。不过,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和作为。

  殷通和项梁说:“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殷通本来是秦郡县制中的地方官,现在也要反秦了。他想发兵,想找另一个楚国名将桓楚帮他带兵,不过那个时候桓楚在楚一带逃亡,不知道去向,所以殷通特别去找项梁,希望项梁把桓楚找出来。项梁就告诉殷通说:“哎呀,桓楚到处乱跑,没有人知道他在哪里,只有一个人知道,就是项羽。”这是项梁的布局,他来到屋外,偷偷找到了项羽。司马迁在这里用了一个悬疑的笔法,他没有写项梁和项羽讲了什么,只说项梁叫项羽“持剑居外待”,站在外面等着。

  项梁进去后与殷通说:“我的侄子项羽已经来了,你现在叫他进来,让他去找桓楚。”殷通就说:“好,进来吧。”项梁把项羽招进来,没多久就用眼色示意,项羽拔剑杀了殷通。项梁拎着殷通的头,佩上殷通的印绶出来。殷通帐下的人当然很害怕,也有人要反抗,但是项羽一下“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局面一下子稳定下来。

项羽,《楚汉传奇》

  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因为它展示了项梁与项羽如何参与到秦末大乱中。另外,我们也看到了项梁与项羽的默契。这对叔侄至少在刚刚开始起来时,叔叔有谋而侄子有勇。可以想见,项梁遇到这件事情时,在那么短的时间中就有了很多算计。他一定立刻明白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机会,这个机会不是去帮助殷通,而是要借此把他手上的资源与人马抢夺过来自己起兵。他凭借的是什么?凭借的就是他有一个能够当场杀了殷通,还能够镇压住局面的武勇侄子项羽。

  所以,项梁起兵参与秦末大乱,一来利用了秦末大时局所给予的优势,二来叔侄两人配合,组成了一个有勇有谋的特别团队,从而快速崛起。接下来,太史公用另外一个视角,写出他们的独特优势。项梁这时已经有了八千人马,他带着他们往北渡过了长江。听说西边重要的大城东阳已经被陈婴占领,他就带着八千人往西,去与陈婴联合。陈婴与殷通是同样来历,本来是东阳令史,在地方政府当中,他个性特别谨慎稳重,大家把他当作长者。

  秦末大乱,东阳也受到了波及。“东阳少年”把县令杀了,聚集起了几千人。这些人需要有领袖,但一时找不出合适的人,于是就去找陈婴。陈婴本来不愿意,但是这群反抗势力硬要陈婴来带他们。接下来一呼百诺,“县中从者得二万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

  东阳这样一个小地方,不过就是县令被杀,一群人聚集起来,但短时间内势力就膨胀到两万人。到了这个时候,另外一个迫切的要求产生,即统领这两万人就不能是一个单纯的首领—他们希望陈婴称王。但这时有一个人强烈反对,那就是陈婴的母亲。陈母和陈婴说:“我嫁到你们家来,从来没有听说过你们家哪位祖先是有地位的。你今天‘暴得大名’,这绝对不是好事。你不要自己当王,要去找一个更适合的人当王。你带着这些人去归属另外一个势力。如果将来反抗势力事成了,你也有功劳,就可以封侯。万一事败了,秦的势力要来整肃你们,如果是你带头,别人一定追捕你到底。如果你不是带头人,事败之后毕竟不是重要目标,还有机会逃亡。”

  陈婴听了妈妈的话,不敢为王。他和下面的人说:“在我们旁边有另外一股势力,是项梁带的。项家是楚国军事世族,所有楚国人都知道他们。如果今天真的想成事,那我们要去找他,依靠他就有机会亡秦。”大家听了也觉得很有道理,于是陈婴的军队就自动归顺了项梁。

  这就叫作“天”。项梁没有做什么事情,本来只是要去联合陈婴而已,但没有想到还没到东阳,这几万人的势力就归他了。于是,他继续往北,渡过淮河,在那里碰到了黥布。黥布也把军队交给项梁。项梁的势力短时间内就膨胀到六七万人,然后他把军队带到了下邳。

  项梁就是这样带着侄子项羽崛起的。同一时间,高祖刘邦又以什么样的条件介入整个事件呢?项羽、项梁有世家所握的先天优势,但刘邦其实没有条件可以在秦末大乱中占一席之地。前面介绍过,刘邦出身卑微,父母在历史上面根本没有留下名字。但是,刘邦有他的长处—他胆子大,而且无赖。《史记》讲了这样一件事,来自单父的吕公为避仇逃到了沛,也就是刘邦所住的地方。吕公与沛的县令交情好,很多人去庆贺他来到沛。于是,吕公大请宾客。请客有个规矩,就是按照宾客带的礼金决定坐在哪里,而负责这件事的是萧何。本来这应该是非常明确的规矩,可是有个人就是不守规矩,这个人是刘邦。

  刘邦当时是亭长,跟周遭这些人都混得很熟。他也知道这场宴会交多少钱就可以坐什么样的地方,但他就要骗。他到了那里,大叫:“一万钱,一万钱,我送一万钱!”按规定,一千钱以上坐到里面,否则只能坐外面。刘邦实际上一毛钱都没带,但他咋咋呼呼地大喊给一万钱。因为他和当地这些人都很熟,也就没有人阻挡或者拆穿他。凭借着这个高呼的无赖谎言,他坐到了主位上,因此有了一个特殊的机会。吕公对自己的相人之术很自豪,他一看到刘邦,就觉得这人相貌堂堂,不太一般。萧何在旁边告诫吕公—他讲的这句话很有趣—“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提醒吕公,刘邦夸张说谎是有名的,千万不要被他骗了。就会说大话,这是周遭人对刘邦的评语。可是吕公认为刘邦的面相很贵重,等到宴席快要结束时,吕公就用眼神暗示刘邦留下来,告诉他说:“我认为你将来会有大出息,我愿意把女儿嫁给你。”

  吕公许诺之后,吕公的太太吕媪非常生气,回头就骂丈夫:“你在干什么,你不是说我们家的这个女儿很了不起,要嫁给贵人吗?沛县县令要娶,你都不给,怎么把女儿嫁给了一个无赖呢?!”吕媪的反应进一步显现出,以当时的世俗评价标准来看,刘邦确实是一个不值得把女儿嫁给他的人。但是吕公很自信,他说:“这种事情我知道,这不是你能够了解的。”坚持把女儿嫁给了刘邦。

刘邦,《楚汉传奇》

  刘邦的出身其实非常低微,那些神奇的事情不过是后来创造出来的神话。在现实中,他首先靠的是“固多大言,少成事”的个性,吸引别人的注意。接下来不能忽略的是,他得到了妻子家的协助—吕公的地位与资源要比刘邦高且多。

  刘邦之所以参与秦末大乱,与项羽项梁完全不一样。他做的是亭长,县里有了罪犯,就由他押去骊山。但有一次队伍还没到,罪犯就几乎逃光了,这也反映出来刘邦的个性,他根本没有细致的执行能力。这时刘邦就做了一个以他的个性会做的决定。夜里,他干脆把剩下的罪犯都找来,在那里喝酒,然后和大家说:“算了,算了,反正逃了这么多人,我把你们带去了也难逃一死。我扛不起这个罪,我们就各奔东西吧。”因为这个特殊做法,原本要被解送到骊山的这些人当然非常感动,就选择和刘邦一起。这是刘邦势力的开头。他是一个逃亡的亭长,因为没有尽到职责,追随他的不过就是十几个罪犯。

  对比来看,项羽与刘邦的起点明显是天壤之别。如果单纯依靠人的努力,刘邦没有任何机会。如果把这比作一个人生赛道的话,他的起跑点比项羽不知落后几百米,可是天站在他这一边。因此,当我们再看刘邦的故事时,就不能将其夸大为刘邦的成就。这时再看司马迁的行文,便能读出他语气上时不时的反讽。但他为什么要去写那些神话呢?意思是说,到最后你们都觉得刘邦的成功一定因为他身上有一些特殊之处,但是从历史的根本智慧,从“究天人之际”来看,最简单的解释是,这与刘邦是什么人、拥有什么出身、有什么背景无关,这是上天(或者说大的历史时机、环境)给予他的。

  

 

  刘邦,《楚汉传奇》

  本文摘自

书名:《史记的读法》

  作者: 杨照

  出版社: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司马迁的历史世界

  出版年: 2019-11

[责任编辑:郭玉桔]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