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被山火吞噬的鹿巢山(部分),一片焦土。信義會鞍山探索館提供
【香港商报网讯】今年在郊野公園內發生或威脅郊野公園的山火的面積,已比去年全年增加近三成,更較2018年增加一倍。半個月後便是清明節,這節令是山火發生的高危期,情況不得不令人擔心。事實上,九成九山火都是人為產生,燒毀大片山林只是數十小時,但要回復需最少20年時光。有學者及民間團體呼籲大眾在郊區活動時切勿留下火種,應走在已有行山徑上,自己垃圾自己帶走,進一步的話是邊走邊撿垃圾,做到「山野無痕」。漁護署亦呼籲市民在郊遊的時候注意防止山火,會於山火季節加強在郊野公園的巡邏及執法。
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山火數不多惟波及範圍大
山火過後,接近馬鞍山村的山頭留下焚燒痕迹。
未到清明節,山火就已頻頻發生,漁農自然護理署提供的資料顯示,截至今年2月底,郊野公園內發生或威脅郊野公園的山火數目雖然只有7宗,但受影響範圍面積達281公頃,相比2019年及2018年的面積都大幅增加(見附表)。南大嶼、北大嶼、大欖、西貢西、林村及馬鞍山等郊野公園都是頻發點。2月23日馬鞍山郊野公園鹿巢山一帶的山火最觸目驚心,範圍廣泛,險波及馬鞍山村,幸風向不吹正,有驚無險。鹿巢山山火受影響範圍面積約80公頃,其中約55公頃屬郊野公園範圍。另一處行山熱門地點東大古道,近大澳的象山一帶1月31日下午也發生山火,受影響範圍的面積約12公頃,古道邊植被盡失,露出嶙峋泥石。
鹿巢山山火一度迫近民居,幸風向吹不正,有驚無險。 信義會鞍山探索館提供圖片
位處馬鞍山村的信義會鞍山探索館早前(3月6日)聯同中大地理及資源管理學系副教授黎育科視察災後的鹿巢山。他們從馬鞍山村一直走上馬鞍山食水缸的山頭,俯瞰鹿巢山,發現山頭周邊及下面的山脊已燒焦。
中大地理及資源管理學系副教授黎育科(左)與信義會鞍山探索館服務經理樊文韜視察災後鹿巢山,黎指當地需植樹復原,但首要防止山火再發生。 記者 鄭玉君攝
山火成因主要是人類誘發
黎育科表示,山火的發生主要是人類誘發,佔了99%以上,這些誘發活動包括在不適當地點燒烤、露營生火、清明節及重陽節燒冥鏹、郊遊食煙丟煙頭留下火種。當土壤堆積足夠有機物如落葉,會成為燃料,在特別乾燥月份即9月尾至4月底,植物水分少,成為易燃點。這些環境當遇上人類進行活動時留下的火種,即一發不可收拾。他說,近10年平均每天發生3次大大小小的山火,周末更多達每天6次,與周末出外郊遊有關。
至於近月新型冠狀病毒肆虐,行山成為避疫的上佳活動,鹿巢山山火是否與此有關?黎育科指相比過往山火,這次山火面積頗大,焚燒20小時,不是小型山火,暫時未知原因,但近期遊人增加,令構成火種產生的機會亦增加。漁護署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鹿巢山山火及大澳象山山火的起火原因,相信都是有市民不小心處理火種所引致。
山火帶來的禍害罄竹難書。具體影響是斜坡保護物減少,因樹葉甚至枝幹已被燒掉,表層覆蓋物只是泥土及灰,當雨季來臨時,水成潤滑劑,易有山泥傾瀉,這樣的環境令植物再生機會減低,因不少氧分已被沖走;另外,野生動物喪失棲息地,覓食機會也減少。
鹿巢山山火後變色,令遊人興嘆。
森林要成熟需要花20年
那麼怎樣復原?黎育科指出,要進行生態工程,修復土地。他說,鹿巢山一帶主要是灌木叢,要3至5年灌木叢才慢慢演替出來,但要真正成為成熟森林要20年,期內不可再有山火發生。這也解釋了幾年發生一次山火的鹿巢山,在植物演替過程中,都是停留在灌木叢階段。大自然有自我復原能力,山火後不知哪裏及哪時飄來種子,在哪年哪月變成森林,由於時間上的不確定,生態工程就是要採取主動措施,如種植喬木做綠色防火帶,近年新興樹種是水分充足、較難燃燒的木荷、紅荷等,這些都是本土樹種,相比以前種植較多的非本土樹種如台灣相思、濕地松、紅膠木,本地野生動物較愛吃其果子。黎育科強調,植樹是需要,但首要是防止山火發生,若做不到,無論投放多少資源,生態系統都不能繼續發展。
漁護署表示,會於山火季節加強在郊野公園巡邏及執法,防止郊遊人士非法生火(在燒烤地點及露營地點用火除外);亦會透過學校講座、傳媒(政府宣傳短片及聲帶)、鄉村訪問等方式進行宣傳教育,並在清明節和重陽節期間邀請遠足和志願團體協助向遠足人士派發宣傳單張,以提升市民對防止山火和保護環境的意識。另外,受山火影響的地區是優先植樹的地點,該署會於鹿巢山一帶的地方種植適合當地環境的植物。大嶼山象山一帶會考慮在合適的位置進行種植工作,以加快恢復該地的植被。由於自然恢復的過程需時,估計受山火影響的地方一般需要數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回復原貌。漁護署呼籲市民在郊遊的時候注意防止山火,以保護郊野環境和珍貴的自然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