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大亞灣出台粵省首個以市場為導向的系統性人才新政

2020-05-23
来源:香港商報網
大亞灣人才新政通氣會現場
 
  【香港商報訊】記者盧偉報道:21日,記者在惠州大亞灣獲悉,《大亞灣區關於發揮市場作用支持企事業單位自主引才育才的十條政策措施》(以下簡稱「人才新政」)日前印發,據悉,該人才新政將打破過去人才評價唯學歷、唯帽子、唯頭銜的舊模式,開啟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實際貢獻論英雄、競爭擇優扶持優秀企業和人才的人才工作新局面,這是廣東省首個以市場化為導向的系統性人才新政。
 
  新政突出「競爭性扶持」
 
  記者注意到,該人才新政重點突出「市場化導向」,破除政府大包大攬做法。大亞灣區人才辦相關負責人,表示設立「人才工作突出貢獻獎」、設立「HR俱樂部」、遴選人才工作成效突出企業、給予企業人才舉薦權等,強化企業在人才工作中的主導地位;突出「貢獻論英雄」,破除「唯帽子」「唯頭銜」的人才評價模式,改變過往人才一旦取得榮譽就一勞永逸享受優惠政策的模式;以企業對經濟社會的貢獻及人才對企業的貢獻為評價準則,突出不唯帽子、不唯學歷、只論貢獻的導向,鼓勵企業按實際貢獻自主舉薦人才,激勵人才發揮作用。
 
  人才新政提出,對連續2年在區內結算,主營業務銷售營業額增長10%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或科技型中小企業,根據營業額增長率排名情況每年資助5家,可自主推薦1名技術團隊帶頭人和2名經營管理人才,分別給予10萬元、5萬元獎勵。
 
  對納入區統計範圍的年總納稅額(當年凈入庫數)1000萬元以上,且納稅額增速、工業增加值增速均達10%以上的製造業企業,按上一年度對區財政貢獻增量情況每年資助5家,可自主舉薦1名企業負責人或技術團隊帶頭人和1名經營管理人員,分別給予15萬元、10萬元獎勵。
 
  需要指出的是,大亞灣市場化「人才新政」不是普惠性政策,而是在人才引進、培育使用等各環節設置了競爭性條件,擇優扶持一定數量的優秀企業和人才,突出「競爭性扶持」。同時,新政覆蓋企業的各個成長周期(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涵蓋國內外頂尖人才、省市各類人才、技能型人才、名校長、名教師、名醫、大學生等激勵政策,突出「全領域覆蓋」。
 
  創新市場化人才引進模式
 
  新政鼓勵企事業單位引進創新創業人才(團隊)。對企事業單位首次引進大亞灣區的高層次科技人才,年度個人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50萬元(含)以上的,按其個人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的30%給予企事業單位資助,每家每年最高100萬元,分2年發放。對在相關重大科技項目中作出突出貢獻、依法納稅且年度個人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累計達到20萬元以上的,按照其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50%比例給予補貼獎勵,每人每年最高20萬元。
 
  新政同時鼓勵企事業單位新引進的科技創新團隊聚焦重點領域科研難題,申報各級科技項目,對兩年內獲市級以上重大科技項目支持的,按資助額度的50%給予配套支持,單個項目最高100萬元。
 
  尤其是在培育創新創業人才方面,對企事業單位新引進人才五年內入選國家級、省級及市級重點人才工程的,分別給予培養單位10萬元、8萬元、3萬元資助,每家企事業單位每年最高30萬元。對成功入選國家級、省級、市級人才工程的創新創業團隊,根據相應層級資助額度給予50%配套支持,分別最高1000萬元、500萬元、200萬元,分2年發放。
 
  目前,大亞灣高層次人才集聚成效逐步顯現。目前全區共有國家級人才26名,約佔全市總數的30%。省市創新創業領軍人才30名,包括廣東省「特支計劃」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3人、1名省珠江短期資助計劃專家、惠州市「天鵝計劃」領軍人才26人。全區共引進培育創新創業科研團隊92個,其中入選省「珠江計劃」本土創新團隊1個;入選市「天鵝匯聚工程」科技創新團隊13個(佔全市總數的37%),入選區級創新團隊78個。
 
  

 

[责任编辑:杨亮]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