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只爭朝夕打贏脫貧攻堅戰

2020-05-28
来源:香港商報網

  北江大橋,一江兩岸,風光無限。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實現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戰決勝之年。清遠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為目標,聚焦「三保障」「三落實」「三精准」要求,注重改革創新,積極探索脫貧長效機制。清遠,只爭朝夕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決勝小康!截至4月底,清遠貧困人口共退出12.48萬人,退出率達99.9%261個貧困村將如期出列。 

  文/香港商報:余文蓮

  清遠市是廣東省唯一的國家級扶貧改革試驗區和廣東省扶貧「雙到」的發源地,承擔著「探索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拓展改革試驗任務。地處粵北山區的清遠,不少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比較薄弱,基本公共服務發展相對滯後。全市分散貧困人口占比高達61%,缺勞力致貧、因病致貧、因殘致貧占比高達82%,這部分貧困群眾增收困難,返貧風險較高,清遠脫貧工作面臨較大困境和難點。

  幾年來,清遠通過強化兜底保障、產業扶貧、就業扶貧等措施全力推進扶貧工作,脫貧減貧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為了從根子上解決上述問題,需進一步探索穩定脫貧長效機制。

  清遠健全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長效機製成效顯著,圖為廣東省級新農村連片示範區佛岡縣水頭鎮石潭村。

  為此,清遠制定了探索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改革試驗方案,根據方案安排,清遠將通過健全抓基層組織建設促脫貧攻堅機制、健全貧困人口就業創業脫貧機制、健全產業扶貧精准脫貧長效機制、健全脫貧攻堅兜底保障長效機制、健全金融扶貧長效機制、健全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長效機制、健全創新生態扶貧和少數民族地區扶貧機制、健全社會扶貧機制「八大抓手」來探索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

  記者瞭解到,2019年以來,清遠全市貧困人口5.6萬戶12.6萬人,已全部達到脫貧標準,261個相對貧困村均已達到出列條件,有勞動力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646元。累計建設產業扶貧項目11萬多個,帶動30725戶貧困戶增收。2019年,清遠市扶貧數據質量排廣東全省第一。

  壓實責任  全面提高脫貧質量和穩定性

  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受到明顯衝擊,脫貧攻堅面臨考驗。面對嚴峻的疫情,清遠攻堅克難積極應戰,清遠市委書記郭鋒多次深入北部地區,就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春耕生產及安全生產工作開展調研,部署脫貧攻堅工作,明確提出以「壓實責任 、盡銳出戰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基調,堅決攻下貧困最後堡壘,確保高質量完成脫貧任務。同時要求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助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為降低疫情影響,清遠持續做好疫情對脫貧攻堅影響的摸排和研判工作,特別是摸清貧困戶在外出務工和產業扶貧方面的問題,大力開展「就業扶貧助復工行動」,實施產業獎補政策,鼓勵和幫助貧困勞動力就業務工、發展生產,科學引導野生動物養殖等扶貧產業加快轉型,堅決克服疫情帶來的各種挑戰和困難。

  壓實脫貧攻堅責任,落實脫貧攻堅一把手負責制,堅持市縣鎮村四級書記一起抓,強化市、縣、鎮三級脫貧攻堅指揮部的統籌抓總作用,實施層級督辦制,以「周清月結季督查」推動工作落實。廣泛開展「6.30」、廣清對口幫扶、「萬企幫萬村」,動員更多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嚴明紀律作風,強化激勵保障,堅決防止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嚴肅整治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

  通過結合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廣東省級農業產業園等項目建設,實施特色產業提升工程,創建一批產業扶貧示範村,積極開展消費扶貧行動。鼓勵企業到貧困地區開辦「扶貧車間」「扶貧工作坊」,幫助貧困勞動力在家門口增收脫貧。開展扶貧扶志扶智行動,進一步激發貧困人口脫貧的內生動力。全面排查未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範圍的低收入人群收入情況,建立台帳和預警機制。對退出貧困戶、邊緣戶加強動態管理,落細落實幫扶對象、幫扶區域、幫扶政策和幫扶方式來提高脫貧質量和穩定性。

  創造扶貧改革「清遠經驗」

  連樟村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工人在草莓種植大棚勞作。

  作為廣東省唯一的國家級扶貧改革試驗區,清遠圍繞穩定脫貧的目標,積極探索構建穩定長效脫貧機制,重點在政策保障、產業增收、金融扶持、就業培訓、社會扶貧、內生動力等六個方面進行大膽創新與有效探索。確保在幫扶工作結束後,在貧困村實現「六個留下」:留下一支永不撤走的扶貧工作隊、留下一個帶動貧困戶增收的產業、留下一個帶動發展生產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留下一筆互助發展的資金、留下一個治理有效的機制、留下一個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同時大力推進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建設工作,積極迎接國家評估驗收。圍繞探索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不斷探索多種扶貧模式。清遠探索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相關做法在人民日報刊登,引起廣泛關注和學習推廣。

  為鞏固脫貧成果,清遠進一步健全了防止返貧的機制,創造出可複製可推廣的扶貧改革經驗。2019年創建了英德市連江口鎮連樟村等6個扶貧改革示範基地,評選出清新區太和鎮坑口村毛竹產業扶貧項目等40個扶貧改革創新項目。

  建設高水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

 

  清遠與省廣東農業農村廳共同舉行推進清遠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合作框架協議簽訂儀式。

  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程中,清遠發揮生態、區位和產業基礎優勢,立足灣區所需、清遠所能,找准「入珠融灣」切入口,大力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高品質「菜籃子」。目前入選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29個。合作共建供穗「菜籃子」和特色農產品基地44家。2019年全市茶葉種植面積20.05萬畝;清遠雞年出欄8526萬隻,生豬出欄474萬頭;優質水果種植71萬畝;優質蔬菜種植面積217.47萬畝。

  隨著大量綠色優質農產品從清遠供應至大灣區,市場反映熱烈,深受消費者追捧。清遠雞、英德紅茶、東陂臘味、連州菜心、水晶梨、鷹嘴桃等具有區域公用品牌、有機農產品認證和農產品地理標誌的綠色農產品走上消費者餐桌,這些清遠農業知名品牌在大灣區家喻戶曉。

  做大做強產業規模

  清遠雞成功入選2020年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為了做大做強產業規模,保證粵港澳大灣區優質農產品的有力供給,清遠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擴大特色產業規模。目前,已形成以清遠雞、柑橘、茶葉為主導產業,以桂花魚、蠶桑、竹筍、連州菜心、水晶梨、鷹嘴桃、有機米、食用菌、稻田魚、西洋菜、淮山為特色產業的「3+X」產業格局。已成功創建12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包括1個省級優勢產區現代產業園。一村一品建設項目87個。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82家,農民合作社5267家,家庭農場4389家。農業產業強鎮示範建設項目3個。清遠雞成功入選2020年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英德紅茶產業園成功納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管理。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充分發揮「頭羊效應」,不僅促進了優質農產品的種植面積和產量的「雙增長」,也使清遠打造成大灣區高品質「菜籃子」更有底氣。

  構建農產品產銷體系

  清遠與廣州市農業農村局簽訂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業鏈建設廣清一體化合作框架協議,堅持按照「一個標準供應、一個平臺運作、一個體系監管」的原則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清遠配送中心,實現扶貧產業農產品與廣州各大機關、國企、學校、醫院和軍營飯堂的有效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清遠配送中心一期項目已投入運營。建立「清遠農家」線下實體店70家,村級農村綜合服務站109個。

  2019年廣州-清遠農超對接會暨農業招商推介會,清遠80家農業企業與廣州地區280多家商超及涉農企業現場對接,簽約金額達4863萬;「清遠農家」廣州門店與清遠農業企業簽訂1500萬元採購訂單。

  目前,規劃在清遠市區建設約1000畝的配送中心倉儲冷鏈核心區,重點建設冷藏保鮮、中央廚房及淨菜加工生產設施,各縣區建設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倉儲冷鏈物流設施,在村一級建設農村綜合服務站,逐步構建集生產、流通、銷售、配送於一體的「菜籃子」產品全產業鏈體系。

  創建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

  清遠有豐富自然景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粵港澳大灣區的遊客,圖為飛來寺。

  清遠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自然景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粵港澳大灣區的遊客。近年來清遠把打造具有生態和主題公園特色的國際化旅遊城市作為發展全域旅遊的主方向,全力打造廣東省示範區,成為全域旅遊「清遠樣板」。目前,清遠市本級和8個縣(市、區)均為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單位,全域旅遊發展格局已逐步形成,力爭2022年成功創建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

  灣區休閒旅遊聖地呼之欲出

  清遠市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優勢,目前全市開放的旅遊景區115處,有3A級以上旅遊景區26個,其中5A級景區1個,4A級景區18個,是廣東省4A級景區第二多的城市。

  近年來,清遠圍繞「兩帶一廊28個支點」旅遊空間新格局,佈局重大旅遊項目、集聚優質資源,豐富核心景區旅遊業態。全力推進重點旅遊項目建設。加大對清遠長隆、夢享穀等重大旅遊項目的推進力度,全市上下各級各部門積極作為,切實以龍頭項目為引擎,聚焦發力、全力推動,著力打造一批世界知名、全國一流的主題公園群和休閒度假產品。

  據介紹,今年全市重點建設的文體旅遊項目24個,總投資額444.84億元,其中長隆集團累計投入約44億元。為實施《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發展綱要》和廣東省「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戰略,高質量推進廣清一體化發展,深化與港澳文旅合作,廣清兩地整合廣州北部和清遠南部的生態文化旅遊資源,與大灣區城市建立互為旅遊目的地的市場聯動機制,聯合設計「一程多站」精品線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文化旅遊合作區,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和輻射力的世界級休閒旅遊目的地。

  清遠素有三省通衢之譽,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的交匯之地,唐宋時期,韓愈、劉禹錫等大批文化名人南下,駐留清遠市域,帶動了清遠成為當時嶺南文化的高地,長期以來清遠逐漸形成了特有的北江文化、壯瑤文化。當前,清遠聯動起北江三峽、飛霞、古驛道、河鮮美食等文化旅遊資源,建設獨具嶺南特色的北江旅遊經濟帶,突出「兩縣三鄉」民族地區風情,以清連高速旅遊帶為軸,以韓愈、劉禹錫文化展示和沿線旅遊景區為節點,打造「兩縣三鄉一帶」旅遊經濟發展區。

  城市升級旅遊配套迅猛發展

  旅遊配套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是旅遊城市的靈魂!清遠市從景區拓展到全市域,打通全域旅遊服務配套「最後一公里」。目前全市建成旅遊集散中心8個,旅遊諮詢服務點44個、休閒綠道26條,旅遊廁所290多座,各縣(市、區)開通了中心城鎮到重點景區的客運班車,磁懸浮旅遊專線銀盞站至長隆主題公園段項目正在有序推進中。

  為創新旅遊管理和發展模式,清遠開展建設的市縣兩級旅遊大數據平臺,將打破數據壁壘,實現省、市、縣、企業縱向四級,政府橫向部門涉旅數據全網互通。

  通過「政企聯手、部門聯合、區域聯盟」的形式,成功樹立「山水名城.嶺南綠都」的城市形象。先後被國家有關部門、組織授予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溫泉之城、國際美食旅遊名城等榮譽稱號。

[责任编辑:肖靜文]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