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訊】記者易小婧通訊員徐映雪葉彬報道:6月30日,廣東首座地埋式垃圾站在深圳市羅湖區長嶺村建成並投入使用。羅湖區城管和綜合執法局針對垃圾轉運站等「厭惡型」環衛設施環境影響大、精細監管難、作業強度高等問題,積極探索將環衛設施關入「地下消毒櫃」。地埋式垃圾站不但從視覺上與傳統垃圾站完全不同,還極大地減少了臭味和噪音等二次污染,讓垃圾站更友好地為居民服務。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座地埋式垃圾站將佔地面積300平方米、建築層高10餘米的轉運站從地上「搬到」地下(註:傳統垃圾轉運站一般佔地500平方米),只有洗衣機大小的「翻料器」露在地面,看起來就是一個平整開敞的公共廣場空間,還有許多景觀植物環繞,再也不是印象中沒人願意靠近的樣子。周邊乾淨整潔,沒有橫流的污水,也沒有一般垃圾站的臭味。這個「翻料器」相當於投放口,可以通過它把垃圾桶中的垃圾倒進位於地下的壓縮箱中,所有的垃圾都存儲於地下長嶺村的地埋式垃圾站配備了兩套壓縮箱,可以滿足2-3萬人的使用。
「地埋式垃圾站之所以從視覺和嗅覺上大為改觀,是因為配備了三套除臭系統和垃圾滲濾液處理系統。」設備研發單位負責人介紹說。第一套除臭系統在傾倒垃圾時,在傾倒口下方噴淋除臭液,清除垃圾在掉落過程中產生的異味;第二套除臭系統在地下密閉空間內,定時噴洒除臭植物精油,進一步消除異味;經過這兩套系統後仍可能存在的少量異味,最後則會被第三套除臭系統——負壓除臭系統凈化。垃圾在存儲過程中產生的滲濾液,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垃圾水』,則會被收集在特定容器中,經過處理後排放進市政污水管道。
說話間,一輛清運車駛入了垃圾站。環衛工人將一個660L標準垃圾桶掛上翻料器,隨後翻料器自動把桶里的垃圾倒進埋在地下的壓縮箱里。地埋式垃圾站的翻料器上還安裝了橡膠防護墊,最大程度地減少因為碰撞產生的噪音。垃圾在地下完成壓縮後,現場環衛工人操作控制裝置,承載着壓縮箱的平台就緩緩地從地面之下升起來。依靠成熟的液壓系統,升起過程的噪音跟小汽車的發動機差不多,下降時更是幾乎靜音。
地埋式垃圾站還具備許多智能功能。比如,當壓縮箱的容積或重量任一值達到量程的85%時,壓縮箱會發送清運報警,向管理人員推送清運信息;當設備感應到垃圾站內產生煙霧或溫度過高時,會自動對垃圾站進行滅火作業,確保站內作業安全;在設備內設有兩套排水系統,防止雨水進入垃圾站內、造成雨污混流;今年新冠疫情暴發後,地埋式轉運站上線了空間除臭及噴淋消殺系統,能在地下密閉空間實施降塵、除臭,同時對垃圾上的病菌進行覆蓋滲透,持續高效消殺。站內全區域架設空氣質量在線監測探頭、噪聲監測儀,在站點大屏幕公示相關信息,以數據說話消除周邊居民的疑慮。
據了解,傳統垃圾轉運站一般需要2至3人駐守,完成每車垃圾清運耗時近30分鐘;地埋式垃圾轉運站採用了自動掛桶翻料技術,目前站點僅需1人管理,完成每平板車垃圾清運耗時約20分鐘,轉運效率提升三分之一。接下來,激光算法自動導引運輸車完成調試上線運作後,地埋式垃圾轉運站將徹底取消人工裝卸搬運,成為首座「無人值守智慧站」,作業效率進一步提升、作業環境進一步優化。
距離地埋式垃圾站最近的一棟居民樓的住戶說:「以前還很怕垃圾站又臭又吵,現在我感覺這個垃圾站就好像沒有一樣,完全沒有影響到日常生活和休息。」
記者進一步從羅湖區城管和綜合執法局了解到,羅湖區積極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通過地埋式垃圾桶、地埋式垃圾站互相配合,實現居民從小區投放到末端處理「全程不見垃圾」。其建成使用將有效解決社區垃圾站鄰避問題,增強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