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研集】新思維釋放新界土地發展

2020-09-09 03:02
来源:香港商報

  學研社成員 文武

  特首林鄭月娥將於下月14日發布新一份施政報告,她已預先表明,香港公共財政出現非常嚴峻情況,預告不會再有很多需要動用公共財政的新措施。其實,不動用大量公共財政,政府仍然可透過調整政策,用「拆牆鬆綁」的方式,釋放民間的動力,令香港的經濟民生盡快地從疫情中恢復過來。舉例而言,解決香港土地供應不足的問題,就可以用新思維,用新的環境保育理念,達至發展與保育雙贏的目標,釋放出一部分新界土地。

  深圳新思維值得借鑒

  與香港僅一河之隔的深圳,今年迎來建立經濟特區40周年,見證了多項現代城市發展的奇跡。深圳用了40年時間,將一個邊陲小鎮發展為一流的現代化大都市,成就非凡,其中有一些現代都市發展的新思維,值得香港借鑒。

  深圳市很早已將生態保護理念融入城市化發展之中,做到生態保育和都市發展互相促進的雙贏效果。深圳的洪湖公園,早期只是一個滯洪區,用於調節布吉河的洪峰,最初沒有進行湖區的改造清理,湖底高低不平,雜草叢生,污水橫流,生態保育的價值不高。

  後來,深圳市政府決定重建洪湖公園,將洪湖公園分為濕地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宣教展示區、合理利用區、管理服務區5個功能區進行規劃管理,種植荷花、睡蓮等水生植物,清理淤泥營造人工島,豐富濕地水源,加大湖水流動。現在,洪湖公園共記錄251種水生植物資源,大型底棲動物24種、魚類30種、兩棲類7種、爬行類6種、鳥類76種、獸類4種,正申報廣東省級濕地公園。

  環保和發展並非對立

  深圳洪湖公園的例子說明,生態保育與都市發展建設並不一定是對立的,只要有良好的生態保育意識,加上科學合理的規劃,在現代化的大都市內,也可以發展起良好的生態保育區。

  與深圳迅速發展起來的繁榮興旺的景象相比較,深圳河南岸的香港新界地區的發展,卻相當滯後。香港整體經濟和社會發展備受土地資源不足制約的大背景之下,新界地區卻有大片的土地沒有合理地發展起來。林鄭月娥擔任特首後,推出「明日大嶼」計劃,但該計劃不僅要動用大量資金,還須面對巨大的政治阻力,暫時看不到落實的曙光。

  其實,解決土地資源不足的問題,並非只有填海造地一條路,如果能開放思想,以新的理念看問題,就可以找到新的解決辦法。新界的土地,大約有10000公頃屬濕地,包括水塘、沼澤、池塘、魚塘、水淹農地、河流、溪澗等。濕地有重要的生態價值,香港有責任和義務去保育濕地,確保濕地對本港的自然資產、生物多樣化和自然景觀所存在的價值。

  政府把米埔及內后海灣一帶約1600公頃土地指定為濕地保育區,另將濕地保育區以外的500米範圍劃為濕地緩衝區,以保障濕地的生態環境完整,不受發展工程影響,濕地緩衝區的土地面積大約1200公頃。保護濕地是全社會的共識,但政府保護濕地的理念卻未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不僅制約了新界地區的發展,也不利於濕地的生態保護。

  發展緩衝區土地

  政府目前對濕地緩衝區的政策,其實並沒有真正從生態價值的角度去思考。濕地緩衝區的劃分,僅機械地以500米範圍為界,並沒有科學地從這些土地的實際情況和保育價值去考慮。而且,濕地緩衝區的規劃已超過20年沒有檢討,一些土地的實際情況,已經發生重大的變化。

  在緩衝區內的一些土地,以前是魚塘、水淹農地、灌溉地,但在本地農業式微的背景下,許多魚塘、農地已荒廢,淤集污水,野草叢生,有些甚至淪為露天貨倉和廢物堆集區,這一類荒廢了的土地,如果一味地置之不理,禁止發展,對社會和環保均無益處。

  相反,如果換一種思維,允許私人發展商在做好濕地保育的條件下,合理地發展一部分緩衝區的土地,清走廢棄物,疏通淤塞的水流,種植和培育有生態保育價值的植物和動物,活化濕地緩衝區的生態,興建與環境和諧相融的住宅,既可保育濕地,又可以釋放一部分土地,解決經濟民生發展的需要。

  新的一年,香港面臨種種憂患,政府可以動用的公共財政日趨緊張的情況下,應大膽地解放思想,以新思維釋放出民間的發展動力,解決香港的種種深層次矛盾。

[责任编辑:程向明]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