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心聲】施政報告關鍵在落實

2020-12-02 02:12
來源:香港商報

 特首林鄭月娥發表了任內的第四份施政報告,在香港社會經歷了「黑暴」、中美貿易戰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衝擊下,社會各界都期待今次的施政報告可以為香港社會紓緩經濟困境及重新出發指出新的方向。綜觀整份報告,雖然沒有大幅度「派糖」措施,內容卻十分務實。既提出了如「願檢盡檢」及高風險群組接受強制檢測等短期抗疫措施,以應對最近出現的新一波疫情,亦有提出增加本地土地和房屋供應、加強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及打造本地新景點的長遠發展布局,內容可算豐富。

 在眾多新措施中,「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及「躍動港島南」計劃特別令人眼前一亮,除了可以為未來香港融入國家發展打下根基,化解青年人對內地的誤解外,亦能通過打造南區的新面貌,增加本港的核心競爭力。筆者希望特區政府能將新政策落到實處,令香港社會發展重回正軌。

 事實上,今次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出了涵蓋金融、創新科技、跨境基建及青年人發展等200項新措施,其中很多都是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施政報告一開始便用了不少篇幅,介紹中央各項惠港措施,並強調堅持和全面落實「一國兩制」,對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性。要知道,只有在「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條件下,香港才能在發揮自身傳統優勢的同時,參與國家制定的各項發展規劃,為經濟和社會注入新活力。尤其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將會成為推動香港疫後經濟復蘇,以及未來社會升級轉型的重要動力。

 融入灣區勢所必然

 然而,近年不少本地青年人對內地的發展和政策存有偏見和誤解,拒絕進入大灣區發展。有見及此,施政報告提出了「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鼓勵和支持青年人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和發展事業,並會資助在香港及大灣區各城市有業務的企業,聘請香港的大學畢業生,派駐他們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

 目前深圳等大灣區城市的創科發展已領先於香港,北上大灣區工作的機會絕對不會比香港少,而且進入內地工作,對於本地大學生開拓眼界,了解內地發展的真實情況有積極作用。同時,在生機勃勃的大灣區職場內累積工作經驗及建立人脈關係,不僅對這些大學生未來的個人發展有利,亦能為未來香港與大灣區城市融合發展積累人才儲備。

 發展南區須削關卡

 至於施政報告提出全新的「躍動港島南」計劃,是以「起動九龍東」和「保育中環」的模式作為主要參考,目的是冀望透過一些政策盡快釋放區內的工廈、政府閒置建築物及廠房等「熟地」資源,為整個南區「華麗轉身」,除增加房屋供應,並與中環和金鐘等的傳統商業區產生協同效應,擴大本港的核心金融商業圈,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不過,該計劃涉及到區內多個持份者利益,需要多個政府部門聯手合作,因此政府未來除需要考慮平衡區內各方利益,為持份者提供參與發展的誘因之外,更要設法解決政府部門內長期存在的「上層著急,下層懶理」的問題,才能令計劃盡快落實。

 以「起動九龍東」為例,該計劃原意極佳,但推出至今逾十年仍未完成全部項目,窒礙了整個地區的發展。究其原因,主要是負責審批和執行的部門及前線員工,時常抱著「不做不錯、多做多錯」的心態工作,以至再好的政策和發展規劃,到推行的時候往往就「走了樣」,變得效率極低。因此,「躍動港島南」要取得成效,政府就須成立一個跨專業、跨部門和有實權的統籌部門,為各個發展項目提供「一條龍」服務,減少重重關卡,提高參與者的積極性。(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責任編輯:朱劍明]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