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懷慚愧心 助力真修行

2020-12-28 03:42
來源:香港商報

  一個知書達禮的人,在面對他人的誇讚時,常會謙虛地回應「慚愧慚愧」。在一般人看來,這只是一種表達謙遜態度的禮節;但在修行人看來,「慚愧」二字不只是一種謙遜禮節,而是一種切實地修行手段。常懷慚愧之心,對於修行有諸多助益:

 一是能夠慎獨修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生惡念,不作惡行,意業一淨,身口亦隨之而淨;二是能夠培植謙虛恭敬之心,禮敬諸佛、聖賢、眾人,使眾生和樂融融, 喜樂清淨, 取得不言之教、兼善天下的效果;三是能夠潛心修行,不受凡俗事務干擾,見心明性,直指本心,促進學業專一精進,更上一層樓; 四是能夠一日三省吾身, 懺悔自省,糾偏斧正,早日修成正果。

 星雲大師說慚愧反省,是自知的鏡子,是自修的功課。凡夫俗子要修行圓滿,就要常懷慚愧之心,見賢思齊,向優秀的英雄榜樣學習,就是一種便捷的途徑。清末民國時期的高僧印光大師,是近代淨土宗中興之祖,其思想集歷代淨土宗教義之大成,是舉世公認的佛教淨土法門第十三代蓮宗世祖,其留下的《印光法師文鈔》等著作,被譽為「小三藏」,是近現代修習佛法者的必選教材。

 其弟子弘一法師讚印光大師:「弘揚淨土,密護諸宗,明昌佛法,潛挽世風。所攝皆具慈悲,語默無非教化。大德如印光法師者,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印光大師有一自號「常慚愧僧」。大師在收到居士來信,回函的時候,最後一句總會寫上「常慚愧僧」。1924年,印光大師在《佛學叢名》上刊載文章,也是以「常慚」為署名。印光大師說:「慚愧是入聖初步」,「抱著慚愧二字,以為入聖階梯。慚愧心生,邪僻心滅。慚愧為入道之初步。夫欲學佛祖了生死,須從慚愧懺悔止惡修善而來。」

 慚愧是修行者止惡修善、消除業障,培福積德的殊勝法門。

 《佛遺教經》雲:「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鈎,能制人非法。若離慚恥, 則失諸功德」, 「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慚和愧是令心底清淨、諸行光潔、精進修行的兩種善法。「慚」是指對不起自己,所以「自慚形穢」;「愧」是指對不起他人,所以「愧對於人」。《涅槃經》雲,「慚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慚者、內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

 「慚、愧」也是一種羞恥之心。《俱舍論》卷四說:自省所造的罪惡而感羞恥的心為「慚」,以自己所造的罪面對他人時,引以為恥的心為「愧」。有慚有愧的人,不但能時時自我檢討反省,止惡從善,不造惡業,而且能夠推己及人,善待他人,廣施仁愛,普度眾生。無慚無愧的人,怙惡不悛,任性妄為,又不知改正,必然罪惡滿盈,遺臭萬年。

 星雲大師說慚愧反省,是自知的鏡子,是自修的功課。凡夫俗子要修行圓滿,就要常懷慚愧之心,見賢思齊,向優秀的英雄榜樣學習,就是一種便捷的途徑。

 印光大師一生尊崇、敬重的歷史人物就是關帝。印光大師在《與四明觀宗寺根祺師書》說:「關帝在世則精忠貫日月,浩氣塞天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沒後神王玉泉山,隋文帝時,智者大師至玉泉,關帝特運神力,創建寺宇,又求授戒,以為菩提之本,兼願擁護佛法。故天下叢林,皆謂之為伽藍菩薩,而與韋馱菩薩,並鎮山門。千餘年來, 護國護民, 尊登帝位。」

 印光大師曾為多處關帝廟戲台題聯:「權制排場扶教化;巧垂明訓振綱常。」「寓褒貶,別善惡,慶殃福極,報不爽於惠賢奸,發饋震聾,允作千秋藻鑒;扶教化,振綱常,慈孝仁忠,義各盡於君父子,移風易俗,洵為萬世典型」。淨空法師說:「我們要供關夫子,學他的忠義,真正是威武不屈,富貴不淫,是我們做人的典範。他在曹操那一段時間,曹操是用盡了心機,希望他真正的投降為他所用。可是關夫子身雖然在曹營,心是常常念著賢主,這是後人最好的榜樣。他雖然是過五關、斬六將,回到賢主那邊,曹操對他還是非常佩服。這樣忠義的人,在這個世間難找,不但現在沒有了,古時候就很少。現在人不講忠義,見利就忘義,哪個地方待遇好一點,地位高一點,立刻跳槽就走了。所以這樣的人,都應當供養關夫子,常常看看他,自己生慚愧心。」

 常懷慚愧之心,對於修行有諸多助益:一是能夠慎獨修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生惡念,不作惡行,意業一淨,身口亦隨之而淨;二是能夠培植謙虛恭敬之心,禮敬諸佛、聖賢、眾人,使眾生和樂融融, 喜樂清淨, 取得不言之教、兼善天下的效果;三是能夠潛心修行,不受凡俗事務干擾,見心明性,直指本心,促進學業專一精進,更上一層樓; 四是能夠一日三省吾身, 懺悔自省,糾偏斧正,早日修成正果。(弘揚關帝文化 彭允好)

[責任編輯:刁瑾玲]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