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古綱常典範 全球華人道德標杆

2020-12-30 02:55
來源:香港商報

  關公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進程中積澱形成的優秀文化代表,忠義精神的文化象徵。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被儒釋道三教共尊,朝廷民間共仰,百行百業齊加尊崇的歷史英雄人物, 只有關公。關公文化,融透著儒家文化的道德精義,浸潤著佛道文化的思想精華,體現著中華民族共同推崇的價值理念。

 關帝廟有副對聯雲:「三教盡皈依,仰聰明正直,心似日懸天上朗;九流享隆祀,祝英靈昭格,神如水在地中行。」

 在中華民眾眼中,關帝浩然正氣充塞宇宙,忠義精神萬古長存,高風亮節等同日月,神威赫赫如影隨形。百姓尊崇關公,不敢直呼其名,既敬且畏,親切地稱關公為「關老爺」,「恩主公」,「聖帝祖」等。

 歷史以來, 關帝護國佑民, 聖跡尤著。無論兵事、農事、出行、科考、商貿、治病、除疫、驅邪, 乃至婚喪嫁娶、卜問前程等等,信眾無所不求,關帝也是有感輒通,有求必應。

 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在《聊齋文集》中說, 中國民間信仰最為濃厚的三尊神明:佛道中惟觀自在(觀音菩薩),仙道中惟純陽子(呂洞賓),神道中惟伏魔帝( 關聖帝君) , 「此三聖願力宏大,欲普渡三千世界,拔盡一切苦惱,以是故祥雲寶馬,常雜處人間,與人最近。而關聖者,為人捍患禦災,靈跡尤著,所以樵夫牧豎、嬰兒婦女,無不知其名,頌其德,奉其祠廟,福則祈之,患難則呼之。何以故?威靈之入於耳者久,功德之入於心者深也。」

 自宋元明清至今一千多年時光裏,關公崇拜、關公信仰早已融入中華民眾的內心, 成為中華民俗信仰中的中堅信仰。

 《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曾對關帝在華人社會具有如此尊崇地位做過一番解析:「……聖帝,忠孝節烈,得統春秋, 索王素臣, 心源獨紹, 自孔孟而後, 扶名教而植綱常者, 賴有聖帝也。……今四海之內,奉聖帝之像,敬事不衰者,比戶皆然也。此無異故,蓋以聖帝大義匡時,由古之聖人也。其楷模百代,則人之師表也。其能佑庇人而切其感慕,則又不啻其祖先也。是以尊之至、重之至也。」

 國學大師南懷瑾在《武聖關壯繆遺跡圖誌》序言中雲:「關公之誌節神采,及其進退權宜之際,情至義盡,從容不迫, 固深得於《春秋》大義之旨。《易》曰: 『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此誠萬古綱常之典範,美哉其人是之足以謂之神也!」

 關帝,忠孝節烈,智勇雙全,勇冠三軍,卻又熟讀春秋,深明春秋義理,文韜武略,忠肝義膽,其「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風範,更是為後人津津樂道,頂禮膜拜。無論德、才、智、勇,關帝都是古往今來英雄的榜樣,道德的楷模。

 關帝「誌興漢室、護國保民」的理想信念、「清清白白、有始有終」的人格情操,「忠不顧死、義不負心」的道德踐行,「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的處事態度,「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身雖殞,名可垂於竹帛也」的氣節風骨,都為中華民族樹立了難以逾越的道德標杆和人格典範。

 凝聚在關公身上而為萬世共仰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道德文化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關公精神引導國民道德回歸,推動中華文明走向世界民族之林所具有的國家文化道德精神資源。

 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關公文化承載著全社會成員共同認同的道德標準和核心價值觀,承載著華人社會共同的價值追求和精神向往。

 歷經一千八百多年的傳承與發展,關公文化、關公崇拜、關公信仰已經成為海內外華人社會共同的精神家園,成為凝聚全球華人共同的文化認同、情感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最大公約數、核心價值觀和精神圖騰。(弘揚關帝文化 彭允好)

[責任編輯:刁瑾玲]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