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日(27日)早上前往荔枝窩,了解環境保護署轄下的鄉郊保育辦公室,在統籌保育鄉郊計劃及促進偏遠鄉郊的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工作。她其後亦到訪多個環保署及其承辦商的回收設施。鄉郊辦於2018年成立,獲政府預留十億元支援有關保育偏遠鄉郊的工作,一半用作偏遠鄉郊小型改善工程,另一半透過鄉郊保育資助計劃支援非牟利機構推展偏遠鄉郊保育及活化工程。林鄭月娥及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早上到訪荔枝窩,由鄉郊辦同事介紹在荔枝窩推行的小型改善工程。
相關工程包括在荔枝窩附近開展步道復修工程、公共洗手間改善工程、聘請顧問研究改善荔枝窩污水收集的可行方案,以及借助攝影測量法進行地理空間分析,展示荔枝窩的村落景觀、地形及設施等。林鄭月娥欣悉有關項目不僅能惠及當地村民及為村民回鄉居住提供基本生活設施,亦可便利郊遊人士,促進當地的生態旅遊及創造就業機會。而鄉郊保育資助計劃,自2019年底至今年2月為止,共批出17個項目,與荔枝窩及附近村落有關的項目共佔七個,此七個項目涉及的資助金額共約3,300萬元。
林鄭月娥亦聽取同事匯報有關協助有興趣在荔枝窩營運旅館和食肆的經營者與相關部門商討申請牌照事宜方面的工作。她表示,在《2020年施政報告》附篇中提出,政府會因應鄉郊環境的特殊性質和局限,為鄉郊地區的旅館與食肆制訂一套發牌規定及相關程序指引,各有關部門會支持和配合鄉郊辦的相關工作,以活化村落,以及促進生態旅遊。鄉郊保育資助計劃亦推展多元及創新的保育項目或活動,同時可以創造更多綠色就業機會。
離開荔枝窩後,林鄭月娥在黃錦星的陪同下分別參觀環保署玻璃容器及塑膠回收服務承辦商的設施。為預備玻璃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的全面推行,環保署的玻璃管理承辦商自2018年初起在全港各區提供廢玻璃容器免費收集及處理服務。林鄭月娥到訪負責九龍區廢玻璃容器收集及處理服務的承辦商,獲悉在有關服務開展後,2018年廢玻璃容器的收集量超過13000公噸,較2017年相關的自願性回收計劃的收集量增加逾六成。而2019年的收集量約21000公噸,較2018年的收集量再增加接近六成。在全港設置的玻璃容器回收點亦有顯著增長,由2018年初有關服務開始時約2000個,倍增至現時約4000個。
此外,環保署於去年一月起先後於東區、觀塘及沙田開展為期兩年的廢塑膠回收先導計劃。先導計劃有助提升本地循環再造能力,扶助環保再造產品工業的發展並提升廢塑膠的回收率。林鄭月娥到訪負責東區及觀塘廢塑膠回收先導計劃的承辦商,參觀其塑膠回收設施,以了解先導計劃自去年1月和7月分別在東區和觀塘開展後,截至今年1月,兩區分別有約156及144個屋苑、大廈等處所登記先導計劃服務,分別覆蓋東區和觀塘約47%及73%的人口,總回收量分別約為360公噸(約一年)及85公噸(約半年)。
行程最後一站為環保署在屯門的回收環保站「綠在屯門」,內設智能回收箱和逆向自動售貨機(入樽機)。環保署人員向林鄭月娥介紹智能回收系統先導計劃,在計劃下,港九新界共三處社區回收設施「綠在東區」、「綠在大角咀」及「綠在屯門」,分別設置智能回收系統,系統備有感應器作出滿溢提示、可24小時全天候運作、自動測量及紀錄回收物重量和自動儲存回收獎賞積分。智能回收系統亦可根據大數據分析,為社區及個人提供更合適的教育、推廣及服務。
環保署於今年2月22日就推展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展開為期3個月的公眾諮詢。為配合日後推出此生產者責任計劃,環保署於本年第一季分階段展開為期一年的入樽機先導計劃,試驗入樽機在香港的實地應用情況。林鄭月娥獲悉入樽機交回一個塑膠飲料容器可獲即時回贈金額,公眾亦可選擇將回贈金額捐給指定的慈善機構。
回收基金諮詢委員會主席郭振華亦有參與林鄭月娥及黃錦星視察回收設施的行程。回收基金於2015年成立,旨在推動回收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而諮詢委員會就有關回收基金整體管理及操作的事宜向政府提出建議。林鄭月娥欣悉回收基金自成立以來已批出1670個申請,資助金額約六億元,涉及廢紙、塑膠、金屬、木材、廚餘等不同種類的回收物料。
林鄭月娥表示,減碳和減廢是全球大勢所趨,政府一直多管齊下,針對不同物料推廣源頭減廢及乾淨回收,她今個月兩次到訪環保署轄下不同的回收設施,見到部門透過創新及善用科技,並配合提升市民的減廢意識,擴大社區回收網絡和地區回收服務,達致轉廢為能和轉廢為材的目標。她相信近年一系列的措施可以「落地生根」,加強鼓勵社區乾淨回收,培養大眾的綠色生活習慣,有助實現《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中『全民減廢‧資源循環‧零廢堆填』的願景,同時支撐香港於2050年前邁向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