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改變市民消費模式,近年興起直播帶貨及網上代購等網售方式,惟當中暗藏陷阱。海關今日(8日)公布過去4個月以來打擊網上售賣冒牌物品活動成果,執法行動至今共拘捕22人,檢獲2700件冒牌貨品,市值180萬元。
海關於去年11月至今年2月展開代號為「雷網」的執法行動針對相關情況。行動中,海關人員在版權持有人協助下,喬裝顧客進行網上試買,搗破17個涉嫌售賣冒牌物品的網上專頁帳戶,搜查17個住宅單位及3間店舖,檢獲約2700件懷疑冒牌物品,包括皮具、衣服、手袋、飾物、波鞋及日常用品等,估計市值超過180萬元,並拘捕6男16女(20至69歲)。
海關版權及商標科技罪案調查組指揮官王誌賢表示,賣家往往在網上專頁聲稱可以直接與外地廠商或大型供應商聯絡代購名牌貨品,全部原廠貨源,有單有盒;也有賣家標榜貨品是限定版,不會公開發售,有人更複製原裝廣告相片放在專頁展示,令消費者誤以為貨品是原裝正貨,賣家也會將聲稱以「開心價」、「優惠價」出售,一般為正貨六至七成。
海關版權及商標科技罪案調查組指揮官王誌賢講述案情。
另有賣家會以直播帶貨方式促銷冒牌貨品,並以限時直播、快閃競投等招數,吸引消費者在同一時間內參與購物,主要晚上進行,每次2至3小時,個別賣家會刻意在深宵進行直播5至6小時,消費者可即時留言及確認貨品,賣買雙方以私訊方式聯絡。
王誌賢續說,有賣家以疫情為由,拒絕與買家見面交收貨品,轉為速遞公司送貨,亦有賣家宣稱可見面交收,但當買家到指定戶口落訂後反口,並拒絕退訂,買家被迫只能接受寄貨,無法當面檢查,當貨品送到時始知為冒牌貨。此外,也有醒目買家即時「踢爆」謊言,賣家隨即刪除帳戶,再另開新戶繼續招搖撞騙。
他又稱,海關暫時未發現相關案件屬集團式經營。而在其中一宗個案中,共接獲30宗舉報,事主們合共損失23萬元;當中一名買家先以電子方式付款2.2萬元購買一個「名牌手袋」,然後在促銷限期前再落訂4.4萬元擬再購買4個,當事主收到第一個「名牌手袋」後發現為冒牌貨,要求賣家退款不果,損失共6.6萬元。
海關建議消費者小心選擇網店,切勿只相信網店精美圖片,應留意網店的商譽和成立日期等,也要留意網店和賣家是否有提供多途徑付款選擇來評估網店規模和可信性,付款前也要先了解退款機制,以及考慮賣家所提出的「優惠價」是否合理,切勿在短時間內作購物決定。
海關展示檢獲冒牌貨。
冒牌波鞋。
冒牌皮具。
冒牌衣服及飾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