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大未來】大灣觀瀾之江門篇:「今日之中國如你所願」

2021-04-19 14:19
來源:人民網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

 置身「中國第一僑鄉」江門的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面對3萬多件海內外華僑實物和史料,仿佛在翻閱一部看得見的中國近代史。

 有的文物催人淚下,抗日戰爭時期一位江門華僑奔走南洋,將擺攤籌得的18萬元捐回祖國,所用布袋上「遠走天涯、為國效勞」的字樣至今依然清晰;有的故事令人起敬,美國華工群像雕塑再現了先輩創造人力鋪軌世界紀錄的壯舉,1869年他們接受白人發起的挑戰,12小時內鋪完10英里多的軌道;有的畫面激勵圖強,拍攝於上世紀的黑白照片裏,帶着腳鐐的瘦弱華工孤獨地站在南美秘魯甘蔗種植園裏,眼神中滿是痛苦和悲愁……

 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展出的美國華工群像雕塑。人民日報記者 吳姍攝

 文物無言,歷史有聲。百年前江門人走出國門,是民生凋敝時代迫於生計的無奈選擇。甚至,無法稱之為「選擇」。

 一名年僅11歲的小小講解員已經在博物館志願講解2年多,她說要把老一輩華僑艱苦奮鬥、心繫祖國的故事傳遞給更多人,她希望家鄉人不用再背井離鄉。

 家鄉,是海外華僑華人永遠的牽掛。當地人介紹,祖籍江門市的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分布在全世界107個國家和地區,與江門常住人口相當。改革開放以來,海外華僑、港澳鄉親在江門捐資助學、修橋搭路、投資興業,帶回了資金項目、先進技術、管理經驗。

 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內負責志願講解工作的小小雙語導賞員。人民日報記者 張武軍攝

 今天的中國早已不是百年前的中國,從新中國成立到推進改革開放,從奪取全面小康到迎來建黨百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是去是留,我們要做出的是有底氣、有尊嚴的抉擇。

 前方報道組一位85後同事是土生土長江門人,問起他「家鄉最大的變化是什麼?」他說選擇變了,小時候總是看到年輕人成群結隊越洋闖蕩,如今則優先留在國內、留在家鄉,還有很多華僑華人回鄉謀發展。

 尤其這幾年,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蓬勃發展、如火如荼、全面開花。江門人也抓住機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見證者和參與者。在國家相關戰略的部署帶動下,江門的交通區位、社會環境等發展優勢逐漸顯現。

 一位在深圳工作的江門人感慨,早年開車回江門恩平要花七八個小時,現在高速公路拓寬了,三個多小時就能到家。還有當地人說,在外打工多年,聽到家門口要建高速,立馬辭職帶上積蓄回鄉創業。

 跳出江門看江門,當地交通謀劃越發着眼於融入到粵港澳大灣區、「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格局中。即使在歷經考驗的2020年,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中江高速、江門高新區公共碼頭等項目建設都取得重大突破。如今,江門內聯外通的交通格局基本成形,珠西綜合交通樞紐作用必將越來越強。

 交通區位優勢的凸顯,促使江門與灣區各地聯繫更加緊密,助推江門不斷強化自身優勢、堅持錯位發展。

 江門加快創建國家級僑鄉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擦亮開平碉樓與村落世界文化遺產名片,並推出中國僑都華僑華人嘉年華、「少年中國說」系列文化交流等具有僑鄉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動。不久前,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印發通過《江門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設方案》,激勵江門進一步思考如何凝聚、發揮好更多「僑」力量。

 無人機拍攝的江門城央綠廊。人民日報記者 張武軍攝

 沉甸甸的期許令人期待、催人奮進。伴著江門滿街的桂花香,走在舒適的城央綠廊上,記者突然很想穿越回百年前,告訴那些漂泊在外的先輩們:「回家吧,今日之中國如你所願。」(作者  吳姍)

[責任編輯:黃鶯]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