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教署:去年422人次涉修例風波罪案入懲教院所

2021-04-28 16:22
來源:香港商報網

 懲教署今日(28日)發表2020年工作回顧指,修例風波帶來暴亂事件及新冠肺炎出現,為香港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及挑戰。懲教人員在這段艱難時期,緊守崗位,嚴正執法,確保懲教院所安全及穩定;亦採取多項措施,防止病毒在院所內蔓延。

 去年上半年,香港疫情嚴峻,案件審理工作受到影響,間接令全年收納入懲教院所的人次較2019年少,由14224人次下跌至11967人次,減少16%。院所每日平均在囚人口亦由2019年的7737人下跌11%至2020年6902人,每日平均收容率為62%。上述6902名在囚人士中:服刑為72%,還柙為28%;男性佔81%,女性佔19%;21歲或以上為96%,未滿21歲為4%;以及本港居民佔71%,來自內地、台灣或澳門人士佔10%,而餘下19%為其他國家人士。

 值得留意的是,由於因社會暴亂事件被拘捕的個案陸續進入司法程序,還柙在囚人士的數目有所增加。每日平均還柙在囚人口於去年創下近10年的歷史新高。由2011年的1436人上升至2020年的1962人,增加37%。去年單日還柙人數最高達2195人,較2011年的相關紀錄的1582人多613人。署方預期相關數字在今年會持續高企及有進一步上升趨勢。

 進一步分析顯示,21歲或以上的男性還柙在囚人口的升幅最大,其次為21歲或以上的女性還柙在囚人口,由於21歲或以上還柙在囚人士的數目大增,對荔枝角收押所和大欖女懲教所造成極大壓力,該兩院所的在囚人口超逾其收容額的情況頻密出現。署方已即時作出應對,並有秩序地按計劃分批將部分還柙在囚人士分別轉移至赤柱監獄及羅湖懲教所收押。

 去年涉修例風波相關的暴力或違法罪行而收納入懲教院所的人次達422次。當中181次屬服刑人士,而其餘的241次屬還柙候審人士。該422人次中:269次為21歲或以上人士,包括135次屬服刑人士及134次屬還柙人士;及153次為未滿21歲人士,包括46次屬服刑人士及107次屬還柙人士。按性別劃分,92%收納對象為男性,而女性只佔8%,這些人士涉及干犯罪行包括非法集結、管有攻擊性武器、縱火及參與暴動等。

 去年,懲教院所收納了134名高保安風險人士,即甲類在囚人士,當中55名為還柙人士,較2019年的43人多12人。在這些高保安風險人士中,因修例風波干犯罪行而須服刑有二人,而被還柙候審則有12人。

 由2008年至2020年,連續13年沒有任何成功逃獄或越押個案。去年懲教院所共錄得10宗在囚人士集體違紀事件,較2019年增加3宗。這些違紀事件主要涉及在囚人士互相毆鬥及集體違抗院所的管理措施,而參與人數多達125人,較2019年的相關數字上升32%。

 為提升應變能力,懲教署一直保持高度戒備,擴充區域應變隊的編制及規模,加強應對騷亂事件的能力,維持院所良好秩序及保安,由原先駐守港島、九龍及大嶼山三區,擴展至喜靈洲及在個別大型懲教院所內部署,例如荔枝角收押所、赤柱監獄、石壁監獄及羅湖懲教所。

 區域應變隊具震懾能力,能在短時間內抵達事故現場,平息事件,避免事件惡化。去年,區域應變隊曾出動33次支援院所保安工作,以及302次處理高保安風險押解個案。署方亦重新調配資源及加強情報網絡,以維持安全及穩妥的羈管環境。

 雖然去年的每日平均在囚人口下降,但隨着人口老化及長期病患如糖尿病、高血壓等問題越見普及,加上現時不少在囚人士曾有濫用藥物的習慣,因而醫療護理需求和定期到公立醫院覆診的個案處於高位,去年相關數字維持為40000人日,與2019年相若。除了醫療押解外,懲教人員亦需押解在囚人士往法院應訊。去年懲教人員處理32744宗法院押解個案,曾於單日處理高達273宗個案,比2019年單日最高的169宗個案,大幅增加62%。押解個案的增加,大大加重押解人手的壓力及增加保安風險。2019年香港持續出現暴亂事件,署方在竭力維持監獄秩序之餘,亦派出懲教人員擔任特別任務警察,協助止暴制亂,為社會出一分力。

 在疫情暴發初期,過濾口罩嚴重短缺。懲教署擁有當時香港唯一的過濾口罩生產線,即時將生產模式轉為24小時運作。懲教人員希望為社會抗疫出一分力,促成署方在短時間集合休班及退休同事超過2500人,輪流在羅湖懲教所當義工,協助生產口罩。在社會上不同持份者的共同努力下,口罩生產量能夠得以提升,協助政府抗疫工作。現時,署方積極配合政府各部門的抗疫工作,除增加多條過濾口罩生產線外,亦整合署內現有資源,於羅湖懲教所及大欖懲教所設立個人防護裝備生產線,生產保護衣、保護帽和保護面罩,讓在囚人士能夠為社會出一分力。

 此外,今年首季,署方亦按需要調派人手協助政府在指明「受限區域」內的市民進行強制檢測,期望社會大眾群策群力,協助香港及早擊退疫情,回復正常生活。(圖為資料圖)

[責任編輯:朱劍明]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