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增城發布「十四五」規劃綱要 擘畫高質量發展新藍圖

2021-06-29 21:44
來源:香港商報網
    22日,《廣州市增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正式發布。規劃綱要主要圍繞廣州市委賦予的做強現代化中等規模生態城區的重大使命,服務「雙區建設、雙城聯動」戰略格局,強化國家級經開區帶動、國家城鄉融合試驗區帶動「兩區帶動」,深化灣區中部智造新城、廣州東部樞紐中心、嶺南生態宜居美地「三個定位」,推進「四宜」精品城市建設,重點構建經濟社會協同發展十個體系。
 
    深化「兩區帶動」發展戰略
 
    規劃綱要提到,「兩個大局」深度聯動構成未來五年全省全市發展環境的主基調,增城要在大變局中謀新局,強化國家級平台引領賦能,打造更高水平的高質量發展動力源。為此,規劃綱要進一步深化了「兩區帶動」發展戰略的具體內涵。
 
    國家級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其中,「國家級增城經開區帶動戰略」側重以國家級增城經開區聚產業、促創新、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出以經開區「保位進位」為主線,以拓區擴容、政策覆蓋為關鍵抓手,構建開發區和行政區融合一體、互促共進的發展格局,支撐灣區中部智造新城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帶動戰略」側重以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融要素、促改革、帶動城鄉一體化發展,以推動試驗區改革創新為關鍵抓手,着力破除體制機制弊端,促進城鄉互為資源、互為市場、互相服務,更好地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明確三大功能定位
 
    規劃綱要堅持繼承與創新,在堅持「一張藍圖干到底」的基礎上,推動增城發揮綜合優勢,更主動地在服務「雙區建設、雙城聯動」中謀劃發展新態勢,更主動地契合增城發展需要,明確「灣區中部智造新城」、「廣州東部樞紐中心」、「嶺南生態宜居美地」三大功能定位。
 
    作為「灣區中部智造新城」,增城將主動承擔廣州製造業振興使命,全面承接廣深高端要素外溢,依託「廣深研發、增城轉化」融入大灣區產業創新合作,聚焦發展智能製造,聚集高技術製造業,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打造廣州東部創新經濟核心增長極。
 
    立足「廣州東部樞紐中心」定位,增城將圍繞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以交通樞紐為牽引打造廣深都市圈的大通道大平台,打造為廣州東部產業轉移、人才流動、資本集聚、信息交換、物流運輸的主要節點和綜合樞紐中心,提升增城在大灣區的城市能級。
 
    此外,增城將致力建設「嶺南生態宜居美地」,主要彰顯「宜業宜居宜養宜遊」的精品城市品質,促進城鄉一體、產城融合,促進山水人文和諧相融,全面融入大灣區優質生活圈。
 
    集聚發展四大城市片區
 
    規劃綱要強調,增城立足主體功能區建設,將「融入灣區、聯結廣深」區域聯動發展理念,全部融入中南部一體化、北部生態化的空間發展策略,沿西向東、由南向北兩條經濟廊道,推動四大城市片區集聚發展,強化多組團支撐,引導資源集聚、空間優化、功能提升、產城融合。
 
    設置五大方面22項指標
 
    錨定「十四五」階段性發展目標,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規劃綱要設置了經濟發展、創新活力、城鄉融合、生態文明、安全保障五大方面22項指標。其中,民生類指標7個,佔比將近三分之一。
 
    經濟發展方面,設立地區生產總值、規上工業產值、工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等4項指標,提出到2025年力爭地區生產總值總量達1500億元,年均增長7%。
 
    創新活力方面,設立高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研發與開發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高新技術企業數、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等4項指標,提出到2025年R&D佔比達到3%。
 
    城鄉融合方面,設立常住人口城鎮化、基礎教育公辦學位數、每千常住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普惠性養老機構床位佔比、每萬人口擁有「三館一站」公共文化設施建築面積、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等7項指標,規劃綱要提出到2025年,增城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80%,新增基礎教育公辦學位6.7萬個,每千常住人口擁有執業(助理)醫師2.78個,擁有養老床位數6500張。
 
    聚力構建經濟社會協同發展十大體系
 
    規劃綱要將五大發展理念貫穿始終,注重以系統觀念謀劃新突破,分別在區域協同、協同創新、現代產業、鄉村振興、城區建設、改革開放、文旅體融合、生態文明、民生供給、社會治理等10個方面提出36個重大任務,並提出「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等5個方面的保障措施,以及對170項重點規劃項目予以支撐。
 
    其核心是聚力構建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十個體系:
 
    一、搶抓「雙區建設、雙城聯動」機遇,打造「融入灣區、聯結廣深」區域協同發展體系;
 
    二、聚焦「兩大能力」提升,形成全方位協同創新體系;
 
    三、集聚優質品牌項目,構築更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四、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創建城鄉融合發展新體系;
 
    五、增強城區綜合承載力,構造智慧高效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
 
    六、持續深化改革開放,構建服務新發展格局的經濟體系;
 
    七、強化文旅賦能牽引,建設彰顯城市品質的文化創新發展體系;
 
    八、深入踐行「兩山」理論,強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體系;
 
    九、加大優質民生供給,健全普惠性高品質的公共服務體系;
 
    十、大力推進多方聯動,健全「一核兩網三治」的社會治理體系。
 
    (記者 賴小青 通訊員 增宣 姚玉函 攝影 毛緯經)

[責任編輯:趙書琪]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