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研集】用英制教育孩子哪能有身份認同

2021-07-06 01:14
來源:香港商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吳桐山

 香港回歸祖國已經24年,但香港部分人仍然存在戀殖情結。我認為,這與回歸之後沒有推動文化、度量衡的統一有關。其中一點是香港範圍內仍普遍使用英制,重量說磅、長度說呎、面積說平方呎。度量衡是最底層的文化語言,大家總是用英國制式,自自然然就會標籤了自己是「大英子民」。

 考評局6月30日公布,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對學校面授課堂的影響,精簡明年文憑試12個甲類科目的公開考試評核要求,其中體育科體適能考核取消1609米跑。為什麼是1609米?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用十進制,中學都是考核1500米,就連奧運項目都是1500米的比賽。如果你說跑4個圈湊整數,那應該是1600米,為何又多了9米呢?那也是「宗主國」留下的「文化遺產」,因為那是一英哩。

 我一直認為,「一國兩制」應該是發揮「一國之本、兩制之利」。所謂「兩制之利」,是保持「兩制」對於發揮香港的優勢是有好處的,例如保持港元與美元掛鈎,可以令香港金融市場在人民幣尚未國際化的情況下顯得更國際化。又例如保持司法制度的獨立,可以令香港得到更多跨國企業的信任。但有一些日常生活的使用標準,「兩制」只不過是歷史原因,對市民日常生活和交流並無好處,這種差別就應該逐漸統一。

 統一度量衡相對零成本

 這些歷史原因形成的「兩制」差別也分不同情況。有一些是涉及硬件的,要統一成本較高。最典型的是車的走向,香港「左上右落」,與內地剛好相反,其實對跨境駕駛造成一定不便。但這一點要改成本較高,畢竟涉及這麼多車輛的改裝、道路的改道等等。又例如電插座的制式,香港一直用英式,這一點要改也涉及成本,當然成本較改車會小得多。但有一些標準的統一,只要政府一聲令下,基本是零成本的。教育上是最應該率先統一標準的地方。香港早已回歸,還跑什麼一英哩呢?跑1公里、1.5公里都好,應該與內地接軌。

 香港的中學生跑一英哩,這其實已經是一種心理暗示,不斷告訴這些學生:我們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到現在還在用英國的標準。因此這些學生就會覺得自己與祖國內地的學生不同,心中總覺得「我們就是不一樣」,這對於香港青少年建立對國家的認同感非常不利。回過頭來我們要問,你跑一英哩和1.5公里,在鍛煉和考核青少年的身體素質方面,有多少區別呢?這完全是「為了兩制而兩制」,是沒有必要、沒有好處的「兩制」。

 又例如香港賣樓都以平方呎為單位,內地賣樓卻以平方米為單位,兩地民眾在交流的時候,還要不斷轉換單位,何不統一之?這種統一完全沒有難度,只要一聲令下,大家都改一個單位,適應一段時間也就好了。其實,政府房屋署的公屋,早就以平方米作單位了。香港早年賣樓以建築面積為單位,後來統一以實用面積為單位,不是一樣說改就改嗎?這些單位的改變,是相對零成本的。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何要統一度量衡?因為度量衡是最底層的文化,是「統一」的一個基本標準。再加上我們不是說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嗎?最應該做、最容易做的一體化,就是度量衡一體化。大家都使用同一度量衡,對文化回歸、身份認同非常重要,必須要行動起來了。

[責任編輯:朱劍明]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