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位行政長官董建華今年黨慶前接受傳媒專訪時指出:「過去,香港年輕人總是不自覺地『仰望』西方,對自己的民族文化、國家發展認識得不夠透徹。現在,我想借用習主席的話跟香港的年輕人說,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年輕人應該抬起頭來,看看祖國的錦繡河山,看看全面小康的歷史成就,看看堅忍不拔的抗疫史詩,看看『天問一號』的火星照片,看看十四億人平凡而動人的中國夢。」
港青為何「不自覺」地仰望西方
董先生所言完全正確。需要進一步回答的問題是,為什麼出生於回歸後的香港年輕人不少總是「不自覺」地仰望西方?明白這一問題的答案,才能幫助年輕人欣賞國家的成就、平視世界。
我以為,答案在於香港傳統核心價值的本質。有一種觀點稱香港是中西文化薈萃之地。其實,中國人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和倫理在香港傳統核心價值中不佔主導地位,佔主導地位的觀念來自西方國家。
在許多人心目中,香港傳統核心價值是普世的,所謂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等都具有普世性。事實是,這些所謂具普世性的觀念,在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展現或存在,都具有該國或該地的特殊性。就香港而言,這些觀念是從英國等西方國家移植進來的,同時具有香港的特殊性,我概括為,兼具「難民文化」和「買辦文化」的基因。
香港是一個由移民構成的社會。香港居民絕大多數是來自內地的移民及其後代。毋須諱言,其中,相當一部分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後移居香港以及內地文化大革命期間偷渡而來的。這些人都有「難民」心態。他們及其家庭是香港「難民文化」的主要載體。「難民文化」具有對抗甚至敵視新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強烈色彩,很容易接受西方意識形態的移植。
在英國管治時期,一代又一代以中國人為主體的香港居民接受西方意識形態薰陶,其中,相當一部分人替英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充當買辦。他們是香港「買辦文化」的主要載體。
香港傳統核心價值含「難民文化」基因,表現為對新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對抗甚至敵視。香港傳統核心價值含「買辦文化」基因,表現為對美英等西方國家的崇拜。香港回歸祖國是採取平穩過渡方式,傳統核心價值毫髮無損。於是,出生於九七後的香港年輕人被潛移默化,「總是不自覺地『仰望』西方,對自己的民族文化、國家發展認識得不夠透徹。」
意識對於存在具有不可低估的反作用。香港傳統核心價值已嚴重阻礙「一國兩制」在香港與時俱進。以防抗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為例,不少人一直以西方國家的做法為榜樣,拒絕內地成功經驗。修例風波和「黑暴」之所以發生,同「難民文化」和「買辦文化」依然深刻地存在有莫大關係。
必須指出,香港傳統核心價值中的「難民文化」基因,在香港與內地經濟地位發生此消彼長變化的條件下,使香港相當多居民由以往對內地的優越感和疏離感,轉化為對內地的牴觸和對抗情緒。這些年不少人一直不理解,為何中央不斷向香港「送大禮」而不少香港居民不領情。原因便是這部分香港居民傳承了「難民文化」。
倫敦在九七前推行的「居英權計劃」,對於鞏固和傳承香港的「買辦文化」產生深遠效果。所有加入該計劃的香港居民,都自覺效忠英國,而他們中間絕大多數人及其家庭至今生活在香港,不同程度地傳承「買辦文化」。
「難民文化」妨礙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買辦文化」阻礙香港在中美關係中站在國家一邊。至今,建制派中仍有若干團體和名人奢望香港超然於中美關係,便由於他們深受「買辦文化」束縛。
存在決定意識。變革香港傳統核心價值,推動其與時俱進,必須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必須盡快淡化歷史形成的香港與內地之間的所謂「邊界」,必須切斷美英等若干西方國家與香港的政治聯繫,必須調整香港與美英等若干西方國家的經濟關係。(作者:周八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