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心聲】去殖化與人心回歸

2021-07-21 01:02
來源:香港商報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永遠名譽會長 尹德勝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過不少去殖民化運動,但香港和其他舊殖民地有一點很不同。香港回歸後,國家從主權及法理等層面實現了「去殖化」,但特區政府仍然面臨着社會制度、教育、身份認同等方面的去殖難題。近年,香港社會嚴重分化,背後深層的原因與「去殖化」不無關係。

 回歸時,適逢亞洲金融危機,中國的經濟增長逐步降溫。相信國家是考慮到香港在推動中國經濟發展方面有着重大作用,遂容許香港「馬照跑,舞照跳」,保留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亦同時保留了殖民地時代的街道名稱,英國皇室人物在公園的雕像,以至其他圖騰,延續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東西文化樞紐的角色。

 在回歸後的一段長時間中,香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順利過渡,港人資本主義生活方式不變,港府高度自治,中央駐港機關亦沒有參與香港的內務,並偏向於維繫與社會頂層的關係,疏離了和基層群眾接觸,日漸失去對民情脈搏的確切了解和掌握。

 優先治理人心回歸難題

 隨着中國經濟進入新紀元,國勢和國際話語權日益提升。反之,香港近二十年間卻只處於浮沉空轉的狀況,產業結構未能升級轉型,而積藏於內部的各種矛盾和利益集團的紛爭則陸續浮現,社會失衡嚴重,一些外部勢力乘勢深植民間;他們或明或暗,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弱化港人的國民身份認同。就以商品廣告為例,長期熱捧外國品牌,造成一般人眼中外國貨必優必好的錯覺,許多中國貨品即使近年已打響國際名聲,在港卻不見經傳,更甚的是要市民一面倒認為國產的都是贗品。至於專業人士,包括法律界和醫療界,大部分都以跟隨大英帝國的傳統法制及學制為上,鄙視中國內地的制度及成就。家長們莫不爭先恐後地把子女送入英文中學或國際學校,更以此作為他們的成就。由此可見,本港中、青代大都全盤接受了殖民統治種下的價值觀,盲目追隨歐美的主流思想及生活方式,對中國歷史文化欠缺認識,對中國民族國家情感一片空白。

 當前社會上充斥的許多價值觀扭曲的現象及對國家的負面情緒,印證了人心未盡回歸這事實。且看深受殖民統治荼毒影響的一群,他們既不正面看待中國進步的地方,更沉溺於不經查證便把有關中國的負面報道無限放大,對國家近年贏得的各種成就視而不見。凡此種種戀殖心態,皆可歸咎九七回歸後施政者缺乏「去殖化」的政治洞悉,間接縱容了外部勢力長期進行「去中國化」的工作,才落得今日國土回歸而人心未歸的境地。香港若要走出現時的泥沼,領導者必須痛下決心優先治理好人心回歸這難題,規劃推行「去殖化」的思想工程,重塑港人對國家的文化認同,喚醒港人的集體意志。在國民教育、制度更新及管治改革等方面,全力實現人心回歸。

[責任編輯:靜文]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