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台风“威马逊”肆虐后,钦州、北海的大蚝等水产养殖业损失惨重,许多养殖户多年积累的资金和心血都毁于一旦。高利润的水产养殖业也同时面临着高风险,不少部门专家呼吁,出台水产养殖政策性保障措施,让养殖不再仅仅“靠天吃饭”。
事件: 大蚝养殖遭受重创
在钦州市犀牛脚镇炮台村,站在大风江旁边眺望,夕日江口上成片的蚝排已经寥寥无几,大多数被台风吹散卷入海里。
“心理负担很大,不知道该怎么办。”村民陈艺安一脸茫然,台风过后至今,他整整瘦了5公斤。陈艺安养殖有75张蚝排,这是他10多年来的心血和积蓄。再过几天,有一部分就可以拿去卖了。一阵台风过后,蚝排全军覆没,损失将近两三百万元。
在钦南区,像陈艺安这样的养殖户不在少数,仅大蚝养殖这一项就受灾达3.45万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7.59亿元。整个钦州水产养殖损失更是达到13.17亿元。
与炮台村一江之隔的北海市合浦镇西场,沿岸的大蚝养殖场也损失惨重。
32岁的梁志已投身大蚝养殖10余年,多年来顺风顺水。但台风袭击过后,梁家的蚝排“一夜间掀了个底朝天”。“加上前期投入,70多万就这样没了。”梁志说,看着江面上大蚝浮排随处可见,“觉得很心痛”。
不仅是养殖户深受其害,广西水产科学院贝类试验站站长李琼珍也感到很无奈。她主持的一项大蚝试养项目在西场大风江进行研究,眼看还有两个月左右就可以得出结果了,用于挂苗的浮排却被“威马逊”给卷得七零八落,总损失超过百万。
预测:大蚝价格未来会上涨
炮台村村民裴健和兄弟几个带上潜水镜,从船上跳下,潜入海里。不一会儿,他就从海里捞上了一串大蚝:“里面都是空的,都死了。能够捡回十分之一,已经是很幸运了。”
裴健和兄弟原来养殖有17张蚝排,如今只有一张还幸存在水面上。要抢救落入水底的大蚝,只能潜入水底。“现在的蛙人不但难请,而且都涨价了。平时一个蛙人工钱两三百元一天,现在1000元一天,我们只能自己到水里捞了。”
陈艺安的蚝排已经全军覆没,现在只能再做新的了,“现在不仅人工涨价,连做蚝排的材料也跟着涨价”。蚝排是用竹子或者杉木搭建起来的,平时在钦州港、钦州城区就能购买,现在早已经被抢购一空,只能从南宁、柳州等地进货。
陈艺安估算了一下,包括运费在内,每根竹子贵20元,杉木则贵30~50元左右。重新造一条用15张蚝排串联起来的大蚝排,就要花费11万~12万元,加上购买蚝苗的费用,成本达到了20多万元。“恢复生产最缺是就是资金和人工,没有水产类的专项贷款,现在只能跟朋友借钱。”
钦南区水产畜牧局局长陈康预计,钦州的大蚝养殖业损失惨重,加之恢复生产的成本增加,未来大蚝的价格会有所上涨。
现状:养殖户抗风险能力不足
大蚝养殖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许多渔民也加入到行列当中。但长期以来,缺乏政策性的保障,大蚝养殖户们只能“靠天吃饭”,并没有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方法,“高收益”也面临着“高风险”。
陈艺安说,历年以来的台风,最多也就11~12级左右,养殖户最大损失3万~5万,没有太大影响。所以,他们防范台风的方式通常是用水泥做成一个8吨重的沉箱,沉入水底,用缆绳将其与蚝排相连接,使得蚝排固定在水面上。然后再将15只蚝排像火车节一样连起来,成为一条大的蚝排。每条大的蚝排上,绑有6个沉箱,共48吨重。
让养殖户们意想不到是的,一贯使用的防御方式,在16级台风面前不堪一击。
灾后,钦南区组织受灾严重养殖户尽快抢收,对尚存且可以上市的海产品,在抢收中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销售优势,做好产销对接,尽可能减少渔民损失。
“更多时候养殖户只能尽力自救,恢复设施后重新养殖。”北海水产畜牧兽医局渔业生产科负责人李芳介绍说,由于灾害性的养殖保险缺位,一旦发生天灾,可能会导致养殖户倾家荡产。对此,不少大蚝养殖户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出台一些政策性的保障措施,或者能够购买水产养殖类的保险。
部门:呼吁出台水产养殖类保险
目前,钦州、北海已经对水产养殖受灾情况开展调查,并研究灾后恢复生产方案,但目前两市尚未有专门针对大蚝养殖户的损失补贴方案,也没有水产养殖方面的保险政策。
据了解,我国的水产养殖保险目前仅在上海、山东、浙江等少数几个省市进行了试点和探索。保险对象仅局限于海参、南美白对虾和河蟹等少数几种;被保险人也只限于水产企业和大型的水产养殖场,绝大多数中小养殖户因为保险管理难度问题,暂未被纳入保险范围。
中国人保财险钦州市分公司已经开展了多项农业保险业务,但水产养殖这一块却一直空缺。该公司一名工作人员告诉南国早报记者,一是因为水产养殖赔付率高,风险大;二是因为水产养殖都在水下,损失难以评估,理赔工作很难开展。
“水产养殖面临的风险太大,且一旦受灾就牵动整个行业,引发的市场波动也大。”李芳认为,参加水产养殖保险就是买个保障,当发生风险时,能一定程度上帮助养殖户减少损失,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生产。她表示,目前已经向上级部门呼吁,希望出台水产养殖保险方案。“这是一道坎,但总要迈出那一步”。(见习记者陈诗圆、彭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