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杜金存
4月28日,彭澤縣棉船鎮金星村的李成義在油菜地邊轉悠,再過半個月,50畝油菜就要收割。去年每公斤油菜籽賣3元,今年行情還是未知數,但他擔心價格會步大豆的后塵。去年,他種的1200畝大豆豐收,但價格下降,銷售困難,直到今年1月24日才賣完,且價格從2014年的每公斤4.8元下降到3.5元。今年還種不種大豆?李成義還在猶豫中:“很苦惱,不知道該種啥。”
改種大豆嘗到甜頭
2013年,李成義種植棉花70多畝,耗工耗時,除去各種費用,每畝大約能賺500元。相比之下,大豆當時市場行情好得多,兩相對比,李成義決定2014年種植大豆。
當時,李成義缺資金,他從朋友和銀行借貸來33萬元,租下村里農戶400多畝土地,改種大豆。種大豆,每畝需100多元的種子費和100多元的化肥。6月上旬種植,9月下旬便迎來收獲季節。這比棉花的種植周期要縮短數月,且種植工序沒棉花那樣繁瑣。
2014年,大豆收成好,總共收獲7萬公斤,市場行情也令人滿意,每公斤價格能賣到4.8元。嘗到甜頭的李成義決定大干一場。2015年,經流轉土地后,他將種植面積擴大到1200畝。
資金不夠,李成義又向朋友和銀行借貸90余萬元。然而,這一回,市場讓李成義嘗了苦頭。
價格下降吃到苦頭
2015年,因天氣原因,大豆出苗率不高,每畝地的種子費比上年多花了20元左右。還好,畝均產量比上年多收獲10公斤。但大豆市場行情卻不盡如人意,從2014年每公斤的4.8元降到3.76元。李成義以每公斤3.76元賣出17.5萬公斤大豆。說起此事,李成義顯得十分無奈:“借款的朋友急著要錢,收購商又交了押金,人得講誠信,行情不好也得賣啊。”李成義大豆賣出去10天以后,價格上漲,每公斤達到3.96元,如此算來,少掙了3萬元。
在李成義算來,去年大豆平均每畝虧損300元,總共虧損30多萬元。
李成義告訴記者,今年會繼續種大豆,但會將原來種植大豆的部分田地改種水稻。畢竟種水稻更保險,萬一今年大豆行情不好,還能保個底。
在彭澤縣,有許多像李成義一樣的農戶,放棄棉花種植踏上轉型之路。馬當鎮躍進村村支書盧健介紹,4年前,躍進村農戶只種植棉花,現在,整個村有60%農戶種植棉花,30%種植黃豆,10%種植玉米。但是種植轉型并沒有給躍進村農戶帶來預期的效益。與以前種植棉花相比,轉型農戶的收入不增反降。
盧健坦承,2014年,種植積極性嚴重受挫的棉農開始另尋出路,2015年數百畝地改種黃豆與玉米。不過,因大豆市場行情不好,2014年每公斤4.8元,2015年降到3.6元左右。村民為此很困惑。
應進行產前信息預判
市場是種植戶最擔心的問題,他們說,如果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東西沒銷路賣不出去,就要賠血本。
當然,目前該縣農戶種植轉型也不乏成功的例子。縣農業局高級農藝師高培喜透露,該縣有一批農戶轉型種植菊花,通過了相關部門的有機認證,一朵就能賣到10元,而原來普通菊花1公斤只能賣到幾十元。去年,種植大戶吳根武爭取土地流轉指標200余畝,投入資金120余萬元,在桃紅嶺附近種植有機菊花,效益良好。該縣有農戶種植的有機茶葉與普通茶葉相比,價格也翻了幾番,普通茶葉價格在每公斤400元,而有機茶葉可以賣到2000多元。也有種植戶與收購商合作,發展“訂單農業”,也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該縣農戶種植的顛茄和掃帚草,由當地制藥廠提供種苗,并負責收購,這大大減小了農戶種植風險。
種植戶轉型喜憂參半。對此,高培喜表示,農戶對市場前景要有一定的預判。種植大戶可以組成聯合體、合作聯社,共同與市場對接。另外,建議大力推廣“訂單農業”。專家認為,農業生產不僅僅是產前、產中還有產后的問題,農民的產品如何賣上好價錢,這看似是產后的問題,實際上還是產前的信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