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南 > 湖南新闻

從株洲的“垃圾革命”看城市的精細化管理

2016-12-16
来源:香港商報

 

湖南省委書記杜家毫和株洲市委書記毛騰飛在企業視察

 

  【來自省委書記的點贊】

  湖南省省委書記杜家毫對株洲城市精細化管理和香港創志集團的“綠色電力”“中國夢”給予了這樣的“點贊”。杜家毫說,株洲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為全省樹立了樣板,利于推動全省垃圾焚燒項目加快建設。當前全省正在全面推進“兩供兩治”(城市供水、供氣;城市污水治理、垃圾治理)設施建設,株洲要爭做全省“兩供兩治”推進工作表率。

  圖文:唐竟淳 伍均哲

  【中國環保電力的領頭羊】

  二十五年前習近平在主政福建時就提出“綠色工程”,他說“什么時候閩東的山都綠了,什么時候閩東就富裕了”。今天習總書記又提出了“綠色發展”新理念,他說“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強調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響應習總書記的號召,于是,香港創志集團在中國的大江南北開始了“書寫”“綠色電力”中國夢的大文章。

  集團在董事長張錦彬的帶領下,目前己在全國各大城市共征地1200余畝,并跨區域、多領域在山東、深圳、東莞、中山、株洲等地投資建立了分公司及生產基地,己成為一家集環保能源(城市生活垃圾發電)、裝備制造業、化工、超薄鋼板深加工及科工貿為一體的綜合性大型民營集團公司。集團總資產達50億人民幣,年營業收入超80億人民幣。 那么,在世界金融危機之時,創志集團為何能“逆勢上揚”?主動迎接世界范圍內的垃圾處理革命,用世界上“最嚴格的歐盟標準”,走推進垃圾“變害為寶”環保電力發展之路,便是創志創造奇跡的“奧秘”所在。

集團董事長張錦彬

  【董事長金語】

  香港創志集團董事長張錦彬說:身為“地球村”的一員,我們都應該以關注環保、節約資源為己任,讓人類與地球和諧共存!作為創志集團董事長及創始人,能投身于環保能源這一宏偉事業,讓我倍感欣慰。

全國文明城市株洲市,該市正在成為“中國動力谷”.

  【來自環保志愿者的“疑問”】

  一方面“垃圾圍城”,另一方面“垃圾發電”項目屢受市民“阻撓”,這是中國各個大中城市面臨的普遍問題。然而卻株洲的垃圾發電廠“順利”建成了,這“順利”的背后其實并不是沒有“質疑”。記者在工廠大門見到了企業適時對公眾公布的“環境達標指數的公示”。市民和環保志愿者,對“歐盟的環評標準”和企業治污技術并不懷疑,但他們對企業是否能真正按“標準執行”表示“懷疑”,因為他們知道,按“標準生產”企業的成本會“大幅增長”,因此他們并不一定相信企業這樣的適時公示,因為公示的“數字是可以造假的”。對此,做為全國第一個城管局領導實名注冊的“網紅大v”,株洲市城管局副局長劉堅當然理解市民的“擔心”,于是在他提議下,市城管局給當地村支兩委和小組長12人核發了“監督員證”,監督員可以24小組隨時入廠檢查。同時,邀請自然之友,綠色瀟湘,湘潭環保志愿者協會等環保志愿者入廠監督。環保志愿者劉慶對記者說,我們經常深夜或清晨到企業來“暗訪”,起初我們感到“怎樣垃圾發電廠沒有臭味?不見垃圾?不見冒煙?難道企業沒有生產?經過暗訪,才知道正是因為企業嚴格執行了“歐盟標準”,堅決標準化、封閉式生產,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這便是株洲市垃圾發電廠“順利生產”的原因所在。

株洲垃圾發電廠環境監測中央控制室一角

  【垃圾革命的“株洲樣板”】

  城市精細化管理是場思維革命,是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有人生活就會產生垃圾。資料顯示,我國三分之一以上城市正身陷“垃圾圍城”困擾。一個百萬人口的城市,日均產生生活垃圾動輒在1000噸以上。填埋?焚燒?如何保護環境,兼顧發展與百姓的呼聲?著實是對“治理能力”的考驗。

  何謂垃圾發電?簡言之就是對燃燒值較高的垃圾進行高溫焚燒,產生的熱能,再使發電機產生電能。需要思考的是,類似于“垃圾發電”等本是惠民的市政公用設施的建設,為何在許多城市,會“屢遭劫難”?各種“負面”消息還時常披露于報端?

  由此不難想象,作為湖南省首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設會有“多艱難”?“這個首個”為何能在株洲“應運而生”?“這個首個”對全省、甚至全國的垃圾治理會有哪些示范作用?

  株洲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占地面積176.7畝,一期設計日處理生活垃圾1000噸,配套建設2臺1.2萬千瓦發電機組。據2015年11月26日的《株洲日報》報道,時任省長的湖南省委書記杜家毫,曾于去年11月25日深入該項目調研。“是否達標排放?垃圾資源如何利用?” 考察中,杜家毫提出了連串環保問題。發電廠負責人,香港創志集團副總經理鄭風元逐一作答:煙氣排放達到國家標準,二噁英排放達到歐盟2000標準。垃圾焚燒發電廠每年可焚燒發電1.08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36180噸標準煤。垃圾焚燒后的灰渣可加工生產人行道磚等市政建設材料。杜家毫說,株洲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為全省樹立了樣板,利于推動全省垃圾焚燒項目加快建設。

  杜家毫指出,當前全省正在全面推進“兩供兩治”(城市供水、供氣;城市污水治理、垃圾治理)設施建設,株洲要爭做全省“兩供兩治”推進工作表率。

  于是有人就問,許多城市難以做到的事,株洲又是怎么辦成的呢?在株洲干了二十多年城管工作的市城管局副局長劉堅深有體會地說,不要怪市民素質差,其實,城市文明更多的是靠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優美的城市環境感染約束出來的,更多的是靠城市管理者與市民溝通互動出來的。多溝通、多傾聽、多整改,是株洲的一個經驗。他說,我注意到市委書記毛騰飛主持會議有一個習慣,就是認真聽,反復問,問完了,還到現場看。僅垃圾處理項目,毛騰飛主持的包括專家、市民在內的大小會議“不計其數”。有一次,他到現場查看、詢問,一直到晚上八九點鐘,在現場吃的盒飯。民意“溝通暢通”了,市民就融入到了城市管理之中。

  筆者在株洲親歷了一次“尷尬”,當時我與一位省直機關的朋友,行走在株洲的街頭巷尾,朋友有煙癮,抽完后,隨手丟棄煙頭。很快一位大媽叫住朋友,非讓他撿起煙頭不可。朋友很快意識到“嚴重性”,撿起了煙頭。目前,這樣的參與株洲城市管理的注冊志愿者總人數達到53萬人。在株洲,志愿者和市民,隨時可以將城市管理存在的問題,用短信或微信發給城管局,問題便很快就能得到解決,發短信或微信的志愿者還能獲得50到100元的信息獎,現在個人每月獲得獎勵的最高能達到五千。

  在今年5月召開的湖南省委城市工作會議上,毛騰飛作典型發言時說,城市管理是篇大文章。對于株洲這個老工業城市來說,一大批企業正在關停并轉,一大批重點項目正在加速建設,城市管理更是一篇難文章。2015年株洲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城市管理和體制創新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株洲的心得與經驗是:

  一、抓城市管理,要首先從城市規劃這個源頭抓起

  規劃是一個城市的龍頭。沒有高質量的規劃,這個城市的檔次品位就不會高,定好的規劃不去嚴格執行,城市管理就會亂。株洲垃圾發電廠能如此順利動工并投入生產,也得益于規劃的科學性和前瞻性。編制規劃要邀請市民共同參與,了解市民的意愿,更利于提高執行規劃的自覺性。規劃這個前端做好了,建設和管理這個后端就少了很多問題。好的規劃,需要嚴格執行,于是,株洲出臺了建設項目規劃審批“二十不”,把規劃執行的底線劃出來,使之具體化、條文化、剛性化。比如,株洲想打造成“中央公園”,但其中有塊83畝的商住用地,早拍賣出去了,市值近2個億,破壞了綠軸,為嚴格執行規劃,市里堅決置換回來,作為綠化用地,得到了住建部的表揚。

  二、抓城市管理,要善于運用市場的辦法

  城市管理有政府管的事,也有是市場管的事。株洲把掃地的事、垃圾處理的事都交給了市場,政府只負責來制定衛生標準、環境治理標準,用電子眼來監督,例如垃圾發電廠是否是按環境標準在生產,城管局領導在自己的辦公室就能通過監控視頻就能看得清清楚楚。同時讓城管監督員來發現問題,并制定獎罰措施,對市區19家保潔公司實行末位淘汰制。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能發揮作用的地方,政府不越俎代庖。隨后,又在渣土運輸、垃圾清運、市政維護等領域推行市場化改革,提高了管理效益。

  三、抓城市管理,要注重用硬項目支撐軟管理

  比如,株洲的垃圾填埋場,用了幾十年了,附近的居民怨聲載道。投資6億元新建的垃圾焚燒發電廠去年建成運行后,徹底解決了垃圾帶來的污染問題,而且垃圾變廢為寶。圍繞治“堵”,株洲啟動了城區“百條道路暢通工程”,確保交通成環成網。圍繞治“污”,株洲近三年投資150億元,實施1002個項目,關停企業及生產線近200家(條),拆除煙囪115根。大力度推進清水塘老工業區整體搬遷改造。湘江株洲段水質保持Ⅲ類標準,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逐年增加,2015年比2014年增加47天。圍繞管理升級,正在全力推進海綿城市和智慧株洲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建設。

  四、抓城市管理,要讓全體市民來管理城市

  株洲在城市管理的理念上,就是讓“人民來管理城市”。2014年為5900名環衛工人加了工資、購買了“五險”、提供廉租房、開放機關食堂免費供應午餐,還建了57個愛心休息室,有效改善了他們的工作生活條件,今年還邀請環衛工人免費乘坐株洲自己生產的直升機鳥瞰株洲美景,見證城市發展。積極倡導志愿服務,發展志愿服務隊伍900個。把市民和政府的關系從“你和我”變成了“我們”,增強了市民對城市的認同感、自豪感、歸屬感。

  筆者曾陪同多家央企老總到株洲考察,在株洲的中國航發南方公司彭建武介紹說,即使是在沿海城市,也常能見到“挖了補,補了修,修了又挖”的現象。這樣的“城市病”,在以前,就是株洲城市管理的“重癥”,那時“全國十大污染城市”的“帽子”就是株洲的城市特質,這當然與株洲歷史上的“黑大粗”與“重化工”老工業城市的產業結構,有深度關聯。但近年來,株洲己告別了這樣的“城市病”。城市變美了,來株洲投資的自然多了。對此,株洲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功不可沒”。

  北京大學石宇良教授說,曾經被稱為是湖南“東北”的老工業城市株洲,由于“早陣痛早轉型”,于是實現了早升級,使這個“全國十大污染城市”變成了全國文明城市、全國衛生城市,2015年還獲得了國務院“穩增長”大獎(湖南唯一,全國僅20幾個城市)。由此帶來的是,新動力助力老工業城市株洲市“華麗轉身”,株洲發展勢頭也在逐漸加快。株洲實現了經濟結構向好,經濟韌性增強、潛力足穩增長的好勢頭。株洲的城市管理已形成“城市不得病、少得病和有病快治”的治理體系,展現的則是株洲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創志垃圾發電工藝】

  或許垃圾發電工的“歐盟標準”離我們“很遠”,聽起來也很復雜。于是,株洲垃圾發電廠的劉東廠長用了一種“簡單易懂”的表述方式,介紹了企業的工藝:市環衛主管部門通過收集各地區垃圾后密閉運輸至焚燒發電廠,通過自動計量系統得出每日進廠處理量,株洲地區目前保持在平均1100噸/天左右。隨后垃圾轉入垃圾蓄坑,經過5-7天的自然堆積發酵,送入焚燒爐進行焚燒處理。在焚燒爐內通過自動推料系統,經過烘干、燃燒、燃盡三個階段,垃圾的減量可達到85%以上,經過高溫煅燒的爐渣是環保磚、公路墊層的優質材料可循環利用。在焚燒爐內,溫度保持在850-1050度之間,煙氣停留超過兩秒,就可分解煙氣中的二惡英,通過SNCR 系統噴射尿素溶液對煙氣中的氮氧化物進行中和分解,達到國家標準250 mg/Nm3以下。煙氣中產生的熱量經余熱鍋爐換熱后形成蒸汽沖動汽輪機,帶動發電機發電,從而把垃圾所含的熱值轉變成電能造福社會,在整個燃燒過程中不需要添加任何助燃物質。隨后經過換熱的煙氣繼續通過石灰液噴淋中和脫酸,活性炭噴射吸附煙氣中的重金屬,布袋除塵器攔截煙塵使各項指標均達到國家GB18485-2014中排放標準內,尤其二惡英的排放能達到標準的三分之一,煙氣排放數據由有資質的第三方單位在線收集,同時與所在地環保局、城管局實時聯網,全年不間斷監控,起到有效的監管措施。垃圾經堆積析出的滲濾液收集后送至廠內滲濾液處理站,處理后的水質能達到一級A標,可以回收再利用,實現零排放目標。

[责任编辑:湖南管理员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