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黃穎報道:位于江西宜豐縣的天寶古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不僅自然景觀優美,歷史人文資源亦深厚,是贛西現存最早、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村落。在不久前的江西省“兩會”期間,江西省政協委員、宜豐籍女作家劉建華在其提案中,對天寶古村的開發保護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劉建華表示,天寶古村被確定為宜豐縣全域旅游的龍頭景點,迎來了全面開發、保護和利用的歷史契機。天寶古村的文化底蘊值得深挖,可打造成全國獨此一家、別無分店的特色景區。
家風教育和職業教育根基深厚
劉建華介紹,天寶有四千多年的考古歷史、一千八百多年的建制史,而天寶劉氏家族自宋朝末年遷來天寶,自明朝進士劉體道創立第一條“家約”開始,至清朝乾隆年間,劉氏家族形成了完整的成文家風,主要內容有:正倫紀、急國課、固巒林、重耕牛、戒賭博、察匪類等。正是此等優良家風家教,使劉氏家族後來居上,成為文風昌盛、人才輩出的“江省名宗”。家是社會的細胞,家穩則國穩,家富則國富,家強則國強。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家庭、家教、家風問題,在多次重要講話或文章中提到並強調過。如果天寶古村能夠在這方面捷足先登,開創國內家風教育之高地,便更有利于促進天寶古村從眾多同類景區中快速脫穎而出。
天寶自古為文風昌盛之鄉,一副“綠野有秋皆稼穡,青燈無夜不讀書”的對聯,正是古代天寶人耕讀傳家的寫照。明清兩朝,天寶古村設立的大型書院、講堂多達26所,這還不包括各類義學和那些三步一崗、五步一哨的私塾、蒙館。在明清兩朝,僅僅五、六百年時間內,就培育出舉人、進士137名,締造了“江西鄉試無劉不開榜”的佳話。隨着清末科舉制度消亡,古村先賢劉化成順應時代洪流,在家族書院“尚友山房”的基礎上,創辦了一所培養農業專門人才的新式學校——培根職業學校。這不僅是江西早期興辦職業學校的試驗,而且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設立在鄉村的職業學校。從全國來看,早期職業教育遺址已經十分罕見,而培根學校至今保存完好,正是該縣“人無我有”的獨特旅游資源,彌足珍貴。為此劉建華建議盡快在培根學校內設立中國現代職業教育博物館,並在全國范圍內征集現代職業教育文物。
弘揚先賢人文以提升文化品位
談及地方人文,劉建華更覺魅力獨特,她介紹,明清兩朝興盛的地方教育,使天寶古村成為人文淵藪,誕生了一大批忠于職守、清正廉潔、深受百姓愛戴的仕宦官員和知書達理、精明能干、樂善好施的儒商代表。比如被越南使節譽為“中國第一流人物”的河南南陽知府劉拱宸、被曾國藩贊為“大似王守仁、呂司寇”的湖南湘潭知縣劉如玉、被老百姓立生祠紀念的廣西桂平知縣劉之英等。史料有記載的多達五、六十位,形成了一個以天下為已任、充滿精神追求和浩然正氣的先賢群體,他們的事跡非常感人,堪稱天寶古村的靈魂。她認為這些先賢留給後人的文化遺產,也正是天寶古村的魅力所在,亟待加以收集整理,大力宣傳。政府及有關部門要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征文、征歌、征書等活動,鼓勵文學愛好者拿起筆來,以自己擅長的方式講述天寶故事。
此外,劉建華特別提到“墨莊文化”,認為這是沒有得到應有重視和關注的寶貴財富。她介紹,天寶古村劉氏家族來源于古代新喻“墨莊劉氏”,宋元時期,“墨莊劉氏”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培育了當時中國最著名的政治家、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曾以一家之門,七代十八人高中進士而享譽全國。但是,到了明清兩朝,新喻墨莊文化卻神秘地斷流、消失,而正是這一歷史時期,源于新喻劉氏的天寶劉氏迅速崛起,且創造了歷史輝煌,人才輩出,文脈不斷。把天寶古村定義為“墨莊文化”傳承地和重新崛起之地是當之無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