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變身」村史館 東莞石排埔心村為何這麼優秀

2022-09-21
来源:香港商報网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宗祠是宗族賡續和經濟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在廣東省東莞市石排鎮所有村(社區)中,埔心村是肉眼可見的優秀,該村投入約150萬元,將王氏大宗祠打造為村史館,並對周邊配套設施升級改造,亦將宗祠中封存的宗族故事一一解密。

    花近150萬改造  宗祠「變身」村史館

    路過新時代發展心聲牆、歷史建築牆,轉入小巷口,映入眼帘的是幸福廣場的《埔心賦》以及結合錦鯉戲水、融合平安、吉祥等關鍵詞和畫面的立體文化牆,繼續往前走便來到了印記庭院,這裏主要呈現埔心幾十年前的場景和生活記憶,融入埔心舊建築的典型元素以及舊的生活物件,復刻充滿懷舊感的埔心生產、生活場景,用現在流行的一句話來說——滿滿的回憶殺。

    如同小說故事需要鋪墊和氛圍烘托一般,去往村史館的路上,這些頗具用心的設計,讓人每走一步就能加深一分對埔心的了解。

    緊接着需穿過一條幽深安靜的巷子,它猶如一條古樸的時光隧道,可引人穿越古今,巷子一面掛着舊照片,另一面則是前言牆,上面寫着「敦本懷源 幸福埔心」幾個大字。

    那麼埔心的「本」是什麼?「源」又是什麼呢?接着往下看,穿過巷子,豁然開朗,寬廣的祠堂廣場呈現眼前,恢弘大氣的王氏大宗祠即刻映入眼帘,宗祠正對面是「敦本懷源 幸福埔心」景觀牆;宗祠的右側則是埔心村歷史牆,這個篇章的主題是「紹承千年 嶺南大宗」,通過六個部分,展現埔心村的歷史。從這裏,遊客也初步了解到民風樸素、人心向上是埔心人的傳統,也是埔心人建設幸福和諧家園的基礎。

22092011.jpg

村史館文化底蘊深厚

    建於明代  村史館文化底蘊深厚

    村史館——王氏大宗祠,一座五開三進建築,位於埔心古村落西邊,始建於明代,面積638平米,屬於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祠堂大門口兩側有一副對聯:求鯉家聲,籠鵝世澤。

    這副對聯分別引用了兩個典故,求鯉出自「臥冰求鯉」的經典孝道故事,列入《二十四孝》中;籠鵝出自王羲之「以字換鵝」的故事,有「籠鵝家世」的成語,指的是晉書法家王羲之的後裔,形容先輩德澤綿長。

    在祠堂二進正中央掛着牌匾「慎徽堂」。慎徽是「恭謹宣美」的意思,王氏祖公治家極嚴,要求族人後輩常懷敬畏之心,涵養恭敬謹慎的美好品格。

    進入祠堂的三進,則可看到「根源重地」牌匾,為清朝大將王德榜回鄉拜祖而立,也正是這份對於源頭的不懈思考與探尋的精神,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埔心人在每一段征程中砥礪前行,不斷創作新的輝煌!

    村史館在保留原有歷史元素的基礎上,精心裝扮佈置館內環境,營造出古樸優雅的氛圍。

    村史館內還以「燃情歲月 滄海桑田」「勇立潮頭 奮進求實」「追夢時代 幸福家園」「敦本懷源 善治善成」等幾大篇章展現不同時期埔心村發展及村民生活的美好故事。

22092012.jpg

村史館懸掛六個大字對應埔心人六中品德

    在最後的篇章「敦本懷源,善治善成」,探尋到了埔心人的品質內核,這是埔心實現善治、實現幸福生活的精神源頭。這其中包括「三本三源」,樹業為本,先澤為源;求實為本,初心為源;親厚為本,淳風為源;在村史館的牆上還掛着「勤、忠、義、孝、和、善」,六個品德大字都對應了埔心歷史上的人物或故事:先祖王韻公,躬耕不輟,族業興旺,這是勤;王德榜,守土衛疆,禦敵保國,這是忠;村民捐修炮樓,保衛家鄉,這是義;王德榜回鄉孝老,供養叔母,這是孝;九王和睦,兄弟同心,這是和;王應華修堤築圍,扶危助困,這是善。(通訊員 石排宣 記者 冷運軍)

    頂圖:東莞石排埔心村宗祠「變身」村史館

[责任编辑:严燕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