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每1萬人口只得3.7名牙醫,比率低於不少國家和地區,加上人口急速老化,為緊絀的牙科服務帶來更大挑戰。年初,工聯會全國政協委員透過反映社情民意,上月亦向醫務衞生局提交建議書,推動解決牙科服務不足問題,包括建議參考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模式,在港深口岸區域興建一所港式服務的綜合牙科醫院,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增加更多長者醫療券牙科服務使用點,以及採用免試方式引入國家資歷牙醫來港等等。
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工聯會理事長、香港立法會議員黃國表示,香港牙醫嚴重不足,市民面對公營牙科搶籌難和服務項目少、私營牙科收費貴的情況。另外,現時本地65歲及以上的港人已超過150萬人,到2040年將增至260萬人,佔總人口比率超過三成,牙科服務需求將大增。
黃國指出,國家大力支持大灣區城市透過優勢和資源互補解決問題。醫療資助過河,錢跟病人走,有助解決牙科在內的醫療服務不足問題,市民又可使用較廉價又優質的牙科服務。就跨境牙科服務,工聯會上月向醫衞局局長提交了《破解本港醫療困境 善用灣區資源互補》建議書。牙科方面的建議還包括增設2000元牙科專用醫療劵、簡化關愛基金牙科服務申請流程、增加培訓牙科治療師及牙齒衞生員、18區各設牙科街症診所,以及提升衞生署牙醫待遇挽留人才等等。
全國政協委員、工聯會秘書長馬光如表示,今年兩會期間反映了「在深港口岸區域設立港式服務綜合牙科醫院」的社情民意,建議香港特區政府同深圳市政府共同研究推動,參照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模式,在深港口岸區域建議興建一所港式服務的綜合牙科醫院,除了接受長者醫療券及倡議中的牙科醫療劵,醫衞局亦可透過購買服務或更多資助過河的方式,讓市民自由選擇北上接受牙科治療。
馬光如指出,港深口岸區域附近早有大量的私營口腔診所,惟港人未必太掌握這些診所的水平和口碑。建議的綜合牙科醫院以引入港式醫療服務標準為目標,可促進大灣區整體牙科服務提升。興建牙科醫院需要兩地政府研究制定包括土地建設優惠、稅務優惠和人才互通政策等。另外,港大深圳醫院在內地已經建立了一套獲國家認可的運作模式,建議優先以「港大深圳醫院分院」模式推動項目。
工聯會副理事長、大灣區社會服務社總幹事曾志文表示,現有超過50萬名香港居民通常逗留在廣東省,隨着大灣區加速融合發展,人數將不斷增加。特區政府正致力推動長者北上安老,惟工聯會早前就「香港長者跨境養老意願與需求」進行調查,71%長者對入住內地安老院舍最大的憂慮,是擔心未能支付內地醫療費用,當然亦包括牙科治療,顯示擴大醫療資助過河的重要性和急切性。
根據調查,最受歡迎的大灣區養老城市依次為中山、深圳和廣州,然而,長者醫療券現時只能在港大深圳醫院和該院外設的華為荔枝苑社區健康服務中心使用(包括牙科服務)。而根據工聯會收集的資料,包括補牙、拔牙、杜牙根(不包括牙套)等多種牙科服務,中山、深圳和廣州的私營牙科診所收費,一般只是香港一半甚至三分之一價錢。曾志文促請政府盡快增加醫療券的使用點至更多大灣區內地城市的醫療機構,包括牙科診所及醫院,並向內地優質私營牙科診所購買服務,便利內地港人長者在當地接受治療,加強內地港人的醫療保障。
衞生署在全港只有11間牙科街症服務診所,一星期只開放一至兩天的半晝時段,籌量非常有限,更只處理止痛及拔牙。例如近50萬人口的屯門,只有一間牙科街症診所逢星期三上午提供21個名額。工聯會早前派員以顧客身份到羅湖口岸較知名的私營牙科診所了解服務詳情,即使杜牙根都可以安排即日治療。
黃國補充,除了以上各項建議,優化註冊銜接,善用國家資歷人才,以近水救近火,亦是破局的關鍵。截至2022年年底,香港只有2786名註冊牙醫,每萬人只得3.7名牙醫,遠低於日本8名,內地亦有4.46名。事實上,2017年超過45%本地註冊牙醫已達50歲或以上,現已接近退休或半退休年齡;而根據牙管會備存的註冊牙醫名冊,至少8至10%牙醫並非居於本地,即香港牙醫不足的情況實際上更嚴重。第一步,政府應研究增加每年由香港牙醫管理委員會舉辦的許可試次數(現時為每年兩次)。另外,政府正探討修訂《牙醫註冊條例》,建議參考修訂《醫生註冊條例》做法,以免試方式引入更多具國家資歷或海外培訓的牙醫來港。政府尤其不能延續過往對內地醫生的歧視,必須一視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