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嶺 香港商報前總經理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過去幾個月,美歐對中國經濟的負面論述越來越多,不少人認為,中國最近發布的一系列經濟數據盡顯疲軟,進一步動搖了人們對中國前景的信心。壞消息的衝擊讓一些人質疑,「帶來四十年高增長的中國經濟模式會否崩潰。」這些唱衰論調以偏概全,「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渲染中國房地產危機幾近失控。今年8月,繼恒大債務爆雷後,大型房地產商接二連三出事,削弱了消費者、企業和投資者的信心。他們認為,這只是冰山一角。標普統計,過去3年有逾50家中國房企違約或無法償還債務。
8月底,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高級研究員洛根·懷特在一個研討會上稱,「自2021年起,房地產市場的交易量急降50%,新屋建造量較黃金時期減少57%,房屋成交率降低了39%,土地交易額降低了53%。」中國經濟遇到結構性瓶頸。今後十年,數十年來帶動中國發展的許多因素將無法再推動經濟前行進。
懷特判斷,中國經濟增長高度依賴房地產交易,當政府減少房地產投資導致房市不景氣時,整體經濟增長便會放緩。房地產市場增長大幅衰減,國內又無其他需求可以填補空缺,「外界希望中國經濟復蘇至疫情前水平是不實際的。」
還有分析稱,低迷的房地產市場成為拖累中國經濟的最大因素。影響到底會有多大?斯坦福大學中國經濟與制度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許成鋼估計,房地產的停擺意味着所有上游產業的停擺,加上與之關聯的裝修等其他行業,「總共相當於三分之一GDP的經濟要停擺了」。他說,房地產市場起碼有3至6個月的周期性,剩下的問題是中國經濟是進一步惡化,還是很快,估計在6個月左右到明年,能夠穩定下來,「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即未來幾年中國經濟可能很難有強勁復蘇和增長。」
有專家認為,中國政府試圖通過降息和幫助房企融資穩定市場,但採取的措施有失溫和,即便是實力較強的企業眼下也搖搖欲墜,中國經濟正在接近一個壓力對撞的關鍵點。不能排除房地產危機蔓延到更廣泛的經濟領域,包括2.9萬億美元的投資信託行業。
二是地方債危機嚴峻。專家認為,2008全球金融危機和2015中國資本外流恐慌期間,北京通過刺激基礎設施投資和房地產市場重振信心,起到了明顯效果,也付出了代價。經年累月,地方政府積累了9萬億美元債務,且債務問題仍在惡化,原因是房地產暴跌導致土地出讓收入大幅下降,三年疫情封控雪上加霜。
地方債危機不僅給銀行帶來風險,也擠壓了政府刺激增長和擴大公共服務的能力。有分析稱,中國當前的經濟低迷有周期性因素,加大刺激無可厚非,但北京似乎擔心,熱衷傳統政策或會導致債務水平進一步上升,將來反受其累。加之,中國政府已負債累累,無法像金融危機期間那樣斥钜資提振經濟,沒有一個簡單的辦法能夠解決不斷增加的經濟問題。
三是家庭消費意願不足。一些人認為,中國以債務為動力的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投資已達頂峰,美歐和其他主要出口市場加息及通脹仍在抑制對中國商品的需求。滙豐銀行首席亞洲經濟學家範力民表示,「在全球需求疲軟導致新出口訂單持續收縮的環境下,製造商需要依靠內需彌補缺口。」換言之,中國經濟能否反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說服家庭增加消費、減少儲蓄,彌補其他領域的經濟不足。
然而,與西方國家不同的是,新冠疫情解封後,中國並未出現經濟學家預期的報復性消費。這也不足為怪。中國一直受家庭消費低問題困擾,即使在疫情前,經濟就因過於依賴債務投資導致結構性失衡,家庭消費在GDP中的佔比是世界上最低的。
美國媒體稱,中國經濟衰退,讓許多習慣經濟持續成長、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中國民眾不得不面對生意難做、個人財富縮水現實,擔心更糟糕的情況才剛剛開始。許多消費者和小企業可能感受到了與經濟衰退時期一樣沉重的經濟困難。焦慮情緒高漲促使民眾多存錢、少花錢,導致通貨緊縮。中國目前消費與投資之間的失衡被指比日本在上世紀90年代進入「失去的十年」之前更為嚴重。
除上述問題外,還有人列數了中國營商環境困難、外國投資銳減、青年失業率飆升、外需疲軟等其他難題,不少評級機構和投行近期下調了中國經濟增長預期。
誠然,中國經濟確實面臨了一些暫時困難,但這並不能改變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就在西方一片唱衰聲中,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資料顯示,8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由上月下降0.3%轉為上漲0.1%;環比上漲0.3%,漲幅比上月擴大0.1個百分點。CPI同比與環比共同呈現漲勢,尤其是CPI同比由降轉升,進一步釋放出經濟企穩回升的積極信號。
顯而易見,要進一步鞏固經濟回升勢頭,當務之急仍需按照7月2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的相關部署安排,穩預期、提信心,從海外唱衰論中反思不足,汲取養料,尤其要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各項要求落到實處,長短結合,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創造更好的營商環境。針對一些外資的關切,要做好耐心的疏導解釋工作,進一步提高市場透明度,避免釋放相互衝突的信號,持續改善營商環境,不斷增強自身競爭力和吸引力。無論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都不可能獨善其身,成為孤島。
二是視情加大救市紓困力度,防止危機外溢至其他經濟領域。面對復蘇乏力,投資、消費和進出口首次同時下滑,北京已通過放寬抵押貸款要求和降低利率等措施刺激內需穩增長,重振私營部門的創業精神。不過,對中國經濟可能產生的風險不可掉以輕心。隨着國內資金越來越多地轉向安全的政府債券和銀行存款,要注意更多非銀行金融機構是否會面臨流動性問題,尤需警惕房地產和地方債以不受控制的方式大規模崩潰,拖累金融業。
毋庸置疑,中國經濟「工具箱」中工具豐富,迴旋餘地大 ,必要時中國政府完全有條件採取更積極的寬鬆措施刺激經濟擴張,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採取切實措施提高家庭消費在GDP中的比重,助力樓市復蘇,加速結構性改革步伐,防止中國經濟放緩陷入長期停滯困境。
三是抓住綠色轉型新增長點。未來幾十年,綠色轉型很可能帶來一場迅猛的全球性工業革命,不僅能源,甚至基礎設施、交通、工農業都將被重塑。中國綠色科技優勢明顯,即使經濟放緩,綠色產業仍有望蓬勃發展。從某種意義上看,中國經濟的命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綠色轉型的速度和規模。
四是加速解決人口危機等長期挑戰。數據顯示,去年中國人口60年來首次開始減少。我國的總生育率,即每位女性一生中平均生育的孩子數量,從兩年前的1.30降至去年的1.09,甚至低於長期以老齡化社會著稱的日本,對經濟增長潛力構成重大挑戰。
有理由擔心,勞動力供給的減少以及醫療和社會支出的增加將侵蝕國內儲蓄,導致利率上升和投資下降,並催生更大的財政赤字和更高的債務負擔,中國經濟的長期預測更為嚴峻。在這方面,日本應對少子老齡化採取的一系列措施不無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