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詠春》海外首秀觀察 | 文化破圈出海 擦亮城市IP

《詠春》海外首秀觀察 | 文化破圈出海 擦亮城市IP

責任編輯:林鏗泓 2023-09-30 23:21:21 來源:深政觀察

一部劇帶火一座城。深圳出品舞劇《詠春》,是新近的一個典型案例。

9月27日—30日,正逢中秋國慶雙節之際,《詠春》受邀到新加坡開啟首次海外演出,在濱海藝術中心連演4場,拉開了海外演出的大幕。

《詠春》出海,燃爆獅城。4天4場,好評如潮。海外首秀大獲成功,「深圳造藝」迎來又一次高光時刻。

《詠春》在新加坡的熱度,讓人再次感嘆文化出海的破圈力之強,不僅成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符號,也為世界提供了進一步了解深圳、認識深圳的窗口,讓深圳這座以科技創新而聞名的城市,也因舞劇《詠春》的誕生與成功,更添人文溫度和情懷厚度。

獅城颳起《詠春》旋風 串聯起世界中華兒女血脈親情

從B站跨年晚會出圈,到驚艷華表獎現場;從照亮國家大劇院舞台,到風靡20多城巡演……從2022年底首演、今年3月開啟全國巡演,《詠春》的足跡已走過祖國大江南北26城,成為一部現象級藝術作品。

憑藉着近百場演出的反覆打磨愈發成熟和積累起來的好口碑高人氣,《詠春》開赴新加坡。「出圈」後「出海」,是《詠春》影響力外溢的自然流向,也是響應海外演出市場與海外觀眾的熱切召喚。

首站新加坡作為一個以華人為主體的國家,中華傳統文化在華人圈擁有強大的生命力。中國功夫武館、拳館在新加坡也相當受歡迎,詠春拳武館林立,流傳甚廣。因此淵源,獅城對《詠春》期待滿滿。

9月16日,新加坡華文綜合性日報《聯合早報》就刊發整版文章《中國舞劇〈詠春〉貫穿現代與傳統》,聚焦《詠春》並深度剖析《詠春》之妙。文中稱,舞劇《詠春》不僅火遍神州,自從要在新加坡公演的消息傳出後也成為獅城華人圈的熱門話題。

640.jpg

與此同時,在海外社交媒體平台上,越來越多的博主陸續發布《詠春》圖、文、視頻,表達對《詠春》新加坡之行的期待。

此番受邀到新加坡演出4場,採取市場化方式運營。除9月27日為包場演出外,其餘3天皆為公開售票。自《詠春》在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演出的消息經票務網站、社交媒體、新加坡本地媒體等發布後,關注熱度很高。

640 (1).jpg

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夜景。

新加坡票務網站Sistic,專題頁面的焦點圖位以多圖輪動的方式聚焦詠春,並對舞劇《詠春》進行了詳細介紹。新加坡首個個性化藝術和文化探索平台Catch 也製作了專題頁面推介《詠春》,《詠春》也是國內第一部登陸該網站的中國劇目。

在國內社交平台小紅書上,也聚集了不少海外華人用戶。許多新加坡社交媒體賬號如「新加坡研究所」「新加坡去哪兒嗨」「新加坡美食攻略」「極目所見新加坡」等以及官方機構「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等都紛紛發布筆記,為舞劇《詠春》搖旗吶喊。

9月27日晚,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在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舉行國慶招待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4周年。作為招待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圳原創舞劇《詠春》重磅亮相。美國、加拿大、委內瑞拉、荷蘭等40多個國家的使節和外交官參加,並觀看了深圳出品舞劇《詠春》新加坡首站演出。

兩個小時的演出中,全場多次響起熱烈的掌聲。演員三次返場謝幕,觀眾起立鼓掌,掌聲經久不息。

新加坡原國會議員、原《聯合早報》副總編成漢通深受觸動,在演出結束後,他把屏幕上出現的「詠春祖訓」拍照留念。在他看來,舞劇貫穿了「扶弱小,以武輔仁」的「詠春祖訓」,將中華傳統武術轉換成了舞台上的藝術,給新加坡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體驗。

星雅集團創始人吳學光看完演出之後意猶未盡,攜夫人一起與詠春演職人員合影,說《詠春》之精彩只能用「震撼」來形容。他還當場邀請《詠春》全體演職人員在新加坡演出之餘到其集團旗下的新加坡摩天輪觀光。

以文化人,更能凝結心靈;以藝通心,更易溝通世界。

多位外國使節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詠春》蘊含着濃厚的中華元素,是一個極佳的了解中國文化的方式,並表達出了對《詠春》能到更多國家演出的期待。

德國駐新加坡大使館武官Michael Kaemmerer在看過演出後表達了自己的驚艷:「我對表演印象深刻,舞蹈和武術的結合也讓我着迷。我剛剛告訴我的妻子,如果這個團隊能來德國,那就太好了,因為德國人們也應該看到這個表演。」

「《詠春》把中國武術用易於理解而有趣的方式展現了出來。」愛沙尼亞駐新加坡大使館副館長LAURA-LIISA LAVING說,「我認為對於那些不熟悉亞洲或中國文化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很好地了解這個國家的窗口。」

智利駐新加坡大使Ignacio Concha表示:「文化是一種溫和的國與國交流的方式,是一種可服務外交的軟交流方式。我對中國相當了解,我學會了如何熱愛中國文化。」

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切口的舞劇《詠春》,拳法中的「搭橋」蘊含了華夏民族的智慧,新加坡觀眾們既能欣賞到新時代中國舞蹈藝術的氣象萬千,也能感受到中國武術斑斕多姿,展現出中國提倡交流與溝通的民族氣質。

640.png

9月28日-30日,《詠春》的公開售票演出依然熱度高企、口碑飄紅、反響熱烈、票房不俗。

「很值得!一場藝術的盛宴。」「舞(武)藝精湛,令人過目難忘。」「情感細膩,對英雄以及普通人的刻畫入木三分。」「舞台審美端莊大氣,既有中華之美又有現代性,中國故事的全球化表達。」演出後,《詠春》場刊熱賣、簽售大排長龍。新加坡觀眾用他們的實際行動,表達對「深圳原創」舞劇《詠春》的熱情與厚愛。

新加坡人文薈萃,東西文化在此交融共生。《詠春》在新加坡演出,既串聯起了海外華人、華僑共同的情感與記憶,也以其現代性的表達吸引和感染了很多在新加坡學習、工作、生活的西方人。他們不僅愛上《詠春》更看懂了《詠春》。

來自美國的米高夫婦對《詠春》讚不絕口,他們表示《詠春》中濃郁的情感非常動人,「武術與舞蹈融合實在是太棒了!演員們全情投入,動作兼具舞蹈之美與武術的力量。」 米高夫婦還告訴記者,他們是李小龍和中國功夫的粉絲,這次《詠春》來到新加坡演出,他們早早就預訂了演出票。

「非凡的演出!非凡的技藝。」來自英國的布勞斯說,舞蹈、肢體語言沒有國界。舞蹈、武術好看是一方面,但她更看重肢體語言背後傳遞的情感。在《詠春》中,布勞斯看到了人的困境、人的掙紮、人的抗爭,而不是單純的「炫技」。她認為這就是《詠春》的現代性,是它能夠貫通東西的「密碼」。

新加坡武館林立,《詠春》也驚動了新加坡「武林」。不少武館的師傅紛紛關注——

「聽國內的親友說起過這部舞劇。聽說,特別精彩,既有武之力,又有舞之美,一定會去看。」「以武會友,以舞會友。想想都覺得激動。」「詠春拳在新加坡傳承有序,至今也有許多年輕人在武館學習,相信看完《詠春》,大家會對詠春拳、對中華傳統文化有進一步的理解與認識。這是一次非常好的文化交流。」

微信圖片_20230930232228.jpg

何俊宏和他的學生們。

新加坡DLVT武館高級訓練導師何俊宏說:「詠春來自中國,在新加坡開枝散葉,傳承、發展。」在與《詠春》演員馮浩然、陳賢哲的交流中,何俊宏感嘆於舞劇《詠春》演員的「基本功」,「即便是在武術學員中,你們的基本功也算是中上層,非常厲害!」

《詠春》在新加坡熱演,也引發了海外媒體「同頻共振」。《葡新報》報道稱,舞劇《詠春》在新加坡引起轟動,受到多國外交使節稱讚。截至9月28日,TikTok賬號livinginshenzhen所發布的關於《詠春》新加坡首演的帖子獲得總計50萬瀏覽量,其中一個帖子就被瀏覽22萬次並獲得1萬點讚量。

從強大破圈力 看深圳「文化出海」密碼

《詠春》出海,「破圈力」再次放大,是文化自信自強的精彩展現。

《詠春》之力,破的是傳統文化傳播「次元壁」,破的是觀眾共情「年齡圈」,破的是文化出海「國界線」。一部向世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展國際文化交流的精品力作,用一種跨越語言的故事載體和藝術表達,凝聚成一股跨越時空、融通中外、直抵心靈的無聲力量。讓山海相隔2600多公里的鵬城與獅城,來自不同地域、不同年齡、不同社會背景的觀眾,得到了深刻的共情共鳴共振。

強大的「破圈力」,根植中華文明、嶺南文化沃土。「雙場景」「雙故事」帶來時代共振,「雙非遺」呈現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詠春》展示出了一個人、一個地區、一座城市乃至一個民族的奮進史,用深圳表達詮釋嶺南文脈、講述灣區特色、彰顯中國氣派。熱血故事描摹每一個人心中的武林世界,台前幕後點亮每一盞燈與心中難熄的夢,人文情感喚起每一位遊子的悠長歸思……透過《詠春》,每一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束光」,一種激勵奮鬥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

強大的「破圈力」,源自藝術創作的審美功力和創新能力。驚艷、震撼、激動、難忘,觀眾和業界的感嘆與肯定可以說明一切。《詠春》之美,美在舞武和合的視聽盛宴,美在傳統與現代的無縫對接;《詠春》之新,新在創新重塑傳統文化表達體系,新在孵化機制夠包容、傳播手段夠新銳。《詠春》用「深圳文藝+深圳設計」賦予舞劇全新脈動,讓舞劇「潮」起來、「燃」起來,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一個典範,也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融合探索出一條新路徑。

強大的「破圈力」,也凸顯「深圳造藝」的「硬實力」。這是深圳對文化高質量發展之路的全新探索,是深圳文藝創作從「高原」向「高峰」奮力攀登的精彩縮影,也是深圳勇立潮頭、銳意創新、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生動實踐。

這些年,深圳一直在努力向世界講述更多有溫度的中國故事、深圳故事。

《詠春》並非深圳探索的孤例。2021年,由深圳企業三人行影業製作的河南衛視端午晚會開場節目《洛神水賦》全網流量超60億,獲三位外交部發言人發Twitter點讚;將舞蹈、武術、視效元素融合的藝術節目《舞今中外》從巴黎街頭火到世界,4集正片全網流量破3.5億。

從《詠春》或許可以剖析出深圳文化破圈出海的密碼——

在創作謀劃階段,深圳就將《詠春》定義為一部向世界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開展國際文化交流的作品,旨在用一種跨越語言的故事載體和藝術表達,引起更廣泛、普遍的情感共鳴,打造現象級的國際傳播精品;

在傳播路徑上,選擇與「深圳特色」一脈相承的年輕化傳播路徑也是破圈的重要原因。《詠春》風格高雅,宣發方面卻沒有滯留於「廟堂之上」,而是選取了B站、小紅書等時下最受年輕人喜愛的傳播渠道;無論在境內外視頻網絡平台上,《詠春》都受到了廣泛好評;

內容和傳播路徑固然是「深圳出品」破圈出海的密碼,但是究其根源,深圳文化作品迎來出海浪潮,深圳對文化產業出海沃土培育才是根本原因。

從2004年,「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在深圳橫空出世,文博會用交易為文化出海搭建平台,到深圳先後出台多項全方位政策,扶持鼓勵深圳文化產業發展,包括《深圳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資助辦法》、《關於加快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等。

得益於文化沃土培育,深圳文化產業近年來也蓬勃發展。數據顯示,2022年,深圳文化產業增加值超過2600億元,佔全市GDP達到8%,文化企業數量超過10萬家,從業人員超過100萬,總體發展水平處於全國前列。

可以預見,隨着《詠春》們的不斷破圈出海,「深圳出品」將在文化產業也將迎來新機遇,而世界也將聽到越來越多的深圳文化聲音。

「以文運城」的深圳探索

講述的是故事,傳遞的是精神,展現的是城市內核。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藝精品的誕生,離不開所在城市文化精神的厚植涵養。深圳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與發展奇蹟。深圳經驗、深圳精神、深圳生活,為《詠春》的橫空出世蓄積了創造素材、創作條件與創作動力。

心懷夢想、拼搏進取是深圳最動人的精神體現。《詠春》的創作者以及劇中的年輕舞者,不僅用《詠春》創造出「深圳故事」新講法,也用對藝術理想的熱忱與堅定,充分演繹了什麼是追求卓越的特區品格。

以「舞」與「武」為媒,將新加坡與深圳、與中華傳統文化緊緊聯繫在一起。《詠春》海外首演,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出海,也是一次精彩的城市營銷。

不少人曾經因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因為經濟快速發展的奇蹟而認識深圳。這次,藉由一部文藝創作體現的城市內核,讓大家認識了一個更加立體豐富多元、更加深情而又熱烈的深圳。這也是今天已走上國際舞台,正在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經濟中心城市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深圳,希望且需要更多呈現給世界的另一面。

以文會友,《詠春》在新加坡演出期間,「深圳故事」城市文明全球交流計劃海外首站登陸新加坡。由十多家深圳企業組成的深圳品牌代表團先後拜訪當地商會、知名企業以及在新深企總部等,共同探尋發展機遇,進一步促進雙方交流與合作。

舞台上,《詠春》出海,揚帆起航。現實中,深圳企業在海外「乘風破浪」。台上台下,戲裏戲外,同頻共振,「逐夢追光」步履不停,共同講好「深圳故事」。

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教授李鳳亮不久前從一個文化學者的視角出發,通過解讀《詠春》所蘊含的深層次文化密碼,闡述對「以文運城」的思考,認為《詠春》已經變成了深圳城市文化傳奇的一個傳播符號。

「這些年深圳作為一個現代城市,一直在走一種以文運城的道路。以文運城有些共同的規律,就是首先找到自己的資源,找到自己的文脈。深圳作為一個年輕的城市,它『無中生有』地找到了詠春。」「《詠春》是一個城市文化藝術品,同時由此觸發,開展了一系列城市文化營銷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講,《詠春》現象是現代城市深圳一次成功的文化營銷,它既收穫了市場的成功,具有較可觀的經濟效益,更取得了城市營銷的成功,具有可持續的社會效益。」

正如劇中葉問在香港打開了詠春的「一扇門」一樣,舞劇《詠春》的海外首秀也相當於在國際演藝市場上打開「一扇門」,讓新時代講述中國故事的精品力作破圈出海、走向世界,讓中華文化、東方美學在國際舞台大放異彩,也讓深圳再一次提升了「流量」擦亮了「IP」,站在了世界聚光燈下。

責任編輯:林鏗泓 《詠春》海外首秀觀察 | 文化破圈出海 擦亮城市IP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