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廣袤田野一片金黃,飽滿的稻穗笑彎「腰肢」,黃澄澄的玉米顆粒飽滿。農民們搶抓晴好天氣,掀起秋收熱潮,豐收的喜悅從田間蔓延至心間。
據10月7日農情調度,全省秋糧已收穫1610.61萬畝,其中玉米已收752.36萬畝,水稻已收344.57萬畝,大豆已收348.16萬畝,其他糧食作物已收165.52萬畝。
土生五穀、藏糧於地。優質的土壤,是糧食生產的基礎。走進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範區,平整肥沃的玉米地隨風掀起層層綠浪,一穗穗金黃的玉米顆粒飽滿,豐收在即。
「今年,流轉的5000畝地均採用『梨樹模式』耕種,土地通透性強,根紮的深,玉米長勢較去年好了很多,每穗預計能打到6兩多,一公頃按5萬株算產量能達到3萬多斤。」望着長勢喜人的玉米,梨樹縣宏旺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雨臉上滿是喜悅。
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今年,在「梨樹模式」原有4種保護性耕作模式的基礎上,梨樹縣加入了秸稈科學離田和糞肥堆漚還田,加快推動秸稈過腹轉化,增加土壤有機質,對黑土地保護起到促進作用。
「今年,全縣推廣保護性耕作面積達310萬畝,占玉米面積的90%左右;玉米總產量有望達到45億斤,較比去年增產5%到10%左右。」梨樹縣農技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自豪地說。
為了實現黑土地保護提檔升級,吉林省與中科院共同實施了「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在糧食主產區建設3個萬畝級、30個千畝級示範基地,成立了6位院士領銜的省黑土地保護專家委員會,建設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工程研究中心5個。如今,「梨樹模式」已成為防風固土、培肥地力、抗旱保墒、節本增效的綜合代名詞。
今年,吉林省保護性耕作推廣面積擴大到了3300萬畝,穩居全國首位;啟動實施了「百千萬」引領提升行動,培育109個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技術服務,科技成果示範效能不斷提升,為全省保護黑土地實現糧食穩產增產提供了有力保障。(王丹 來源 吉林省農業農村廳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