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全球爆發疫情以來,隨之伴生而來的是全球經濟的大衰退、大動盪、大通脹。縱觀世界,目前全球經濟仍然陷入低迷不振困局之中難以自拔,而惡性通貨膨脹不僅令西方發達國家深受其害,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不發達國家更是遭受重創,更令人憂慮的是,嚴重的通貨膨脹仍在席捲全球,通貨膨脹已經成為全球經濟最大的威脅之一。然而,令世界很多國家難以理解的是,中國在這一次曠日持久的全球大通脹過程中卻能夠獨善其身,不但沒有爆發明顯的通脹,甚至還需要通過調整貨幣政策來預防通縮的出現。為什麼中國有那麼大的本領成為全球大通脹背景下的一塊淨土呢?我們可以通過以下三方面來作出解釋。
第一,中國擁有全球獨一無二的超強供給能力。關注中國經濟的人可能都知道,早在十年前,中國經濟就已經實現了由短缺經濟向過剩經濟的轉變,特別是中低端產業領域中國不僅能夠完全實現滿足國內的市場需求,而且正在成為全世界最主要的生產供應基地。近幾年來,在美國圍堵中國的助推之下,隨着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以及高品質發展成果的不斷湧現,中國幾乎實現了從低端、中端到高端製造的完整產業鏈。相對於中國國內市場需求來說,中國製造幾乎能夠做到擁有無限供給的能力,在強大的製造能力保障之下,國內市場需求卻沒有呈現大幅增加,從而使得整體物價水準能夠持續保持平穩。
國際市場需求出現萎縮
第二,中國國內市場需求增長有限。眾所周知,社會市場價格的總體水準不僅受國家生產供給能力的影響,而且同時也受到社會市場需求的牽動。假設在社會需求變化不大的情況下,社會生產製造供給不足則會引發物價整體上漲,形成通貨膨脹;假設在社會生產製造能力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如果社會市場需求出現明顯增加,那麼,市場物價也會普遍提升從而形成通貨膨脹。以上兩種情況都是我們常說的市場供不應求而導致的通貨膨脹。然而,分析中國經濟和市場當下的情況,上述兩種狀況都不存在,一方面,中國的生產製造能力足夠強大,供給有充分保障,另一方面,中國的社會市場需求增長有限,特別是新冠疫情三年以來,大量中小企業陷入困境,大多數中國人收入有所下降,就業前景不明朗甚至有可能成為失業一族,因而在社會上普遍形成一種謹慎消費的風氣。這種謹慎消費風氣一旦形成則需要持續較長一段時間才能夠慢慢褪去。因此,近幾年之內中國出現報復性消費的可能性概率非常小,社會市場需求倍增的機率也不是很大。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的市場不僅不會引發物價普遍大漲而形成通貨膨脹,甚至在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不斷加速的背景下,有可能出現通貨緊縮。
第三,國際市場需求出現萎縮。如上所述,中國已經成為全球主要產業供應鏈基地,向全世界供應中國製造的產品,因此,國際市場的需求變化也會影響到中國國內的市場供應。試想,當國際市場需求出現強勁勢頭之時,國際市場的價格水準節節攀升,顯然,國際市場需求將拉高國內市場的價格水準,相反,當國際市場需求疲軟,以往供應國際市場的部分產品必然轉向國內市場,從而增加了國內市場供給壓力,原本供需平衡的國內市場有可能轉變為供過於求的國內市場,國內市場的物價必然受到承壓。令人遺憾的是,這一幕正在國際市場與中國國內市場之間發生。新冠疫情以及全球大通脹讓包括歐美在內的幾乎所有國家消費能力大降,這從近半年來中國的對外出口數字表現便可知一斑,出口增長因國際市場需求萎縮受到限制甚至出現下降,越來越多的出口企業眼睛向內轉向國內市場,國內市場的競爭更趨激烈。這種市場環境和氣候滋生的是通貨緊縮的土壤,完全沒有通貨膨脹生存的空間。
顏安生